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金融因素分析及趋势展望
4. 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强化。Marshall在1890年指出,自然资源在生产中表现出报酬递减倾向。节能减排和降低碳排放在国际社会逐渐达成共识,这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形成,但也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低成本工业化的增长模式依靠了资本驱动和劳动力资源禀赋,这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代价。致力于转变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节能减排政策极大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和能源因素对潜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在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降低碳排放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未来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持续强化。
(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趋势的需求面分析
我国经济目前很大程度上处于需求结构错配、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经济增长受到需求面约束更多,经济的“短边”是需求面。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从需求方面共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基于新阶段我国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正呈现出渐进特征。
1. 消费需求寄托期望。消费需求一直以来是有效需求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上来看,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占GDP比例约为7%。未来我国居民将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从政策层面来看,为促进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和应对金融危机等金融因素引发的负面效应,我国实施了扩大内需战略,建立了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了消费金融环境,有效增加了居民消费动力和意愿。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进一步释放了农业转移人口消费的潜力,201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为2.8,按照过去十年城镇化率平均增速1.35%计算,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有很大的提升潜力。总的来讲,今后几年我国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上升,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有所提高。
2. 投资需求趋于放缓。从中期看,经过“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东部地区的机场、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大,中西部地区的相关基础设施短缺程度较为突出,投资地域的转移对维持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规模有正面影响。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外需市场大幅收缩,严重依赖出口的制造业表现出日趋严重的产能过剩矛盾,继续扩大产能的空间非常小,从而企业的投资意愿随之降低。另外,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隐性政府信用的改革导致储蓄率降低,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现象将发生根本改变,最终储蓄率的降低减小了资本形成总额。总体来讲,随着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趋稳、制造业投资需求减小以及储蓄率的降低,固定投资增速将放缓,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平稳下降。
3. 贸易需求放缓,出口增速降低,进口增速上升。当前美国高新制造业回流已成定局,岩油岩气在技术方面带来的资源价格优势明显。欧洲国家在LTRO后,政府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得到了修复,但是企业与居民的需求不振。因此大规模的外部需求机会短期内将不再出现。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位于零线上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远远低于投资与消费需求的贡献。
四、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然而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帮助我国更好地应对下一次的全球金融失衡,保持稳定快速的潜在经济增长,我们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1. 打破政府的隐性信用保护,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特点是在政府主导下以低成本工业化执行赶超战略,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的隐性政府信用保护,以及保护下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储蓄”发展循环。而税收制度依赖间接税的特点,又使得企业只要生产哪怕不盈利也会产生税收的局面,这就形成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总量胜于经济质量的现状。因此我们建议深化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从制度上保证经济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