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经济类论文 > 银行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有关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有关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一)政策目标不一致
  监管政策要求银行流动性充足,货币政策要防止流动性过剩。监管政策的目标是在银行业稳健、合法、有序的经营环境下,要求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提高支付能力,维护银行业的公信度,减小因支付能力不足而诱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防止通胀、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货币政策部门常常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小流动性过剩诱发通胀的可能性,稳定本国币值。
  (二)政策时滞不同
  监管政策立竿见影,货币政策影响滞后。监管部门对被监管机构经营行为常常作出是与非的判断,监管政策直接由监管部门下达到被监管机构,因此作用效果明显。货币政策工具传导路径复杂,从货币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实施和对政策目标产生作用影响存在较长的时滞期。
  (三)政策性质不同
  监管政策属于法规强制,货币政策属于市场诱导。监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规定、政策以及作出的决定,属于法规强制性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无条件服从。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政策工具来改变利率,在市场机制下,引导金融机构更具自身资金价格和流动性自主进行买卖。
  (四)政策作用方向不同
  监管政策逆经济周期,货币政策顺经济周期。经济高涨时期,银行放贷过于冲动,监管部门一般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减小金融风险;经济低迷时期,银行放贷过于审慎,监管部门采取宽松政策,增加贷款,提高流动性,使经济回温。在经济走出低迷走到高涨的时期,货币部门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而经济从高涨到低迷时期,货币政策常常进行反向操作。
  (五)政策消耗资源不同
  监管当局对银行所有行为进行规范,包括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日常经营等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随着被监管机构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大,所消耗的财政资源、制度资源、人力资源不断增多。货币政策只规范银行业的信贷投放行为,对资源的消耗有限而且相对固定。货币当局通过运用政策工具,刺激或约束信贷投放,规范信贷投放行为,其消耗的财政资源、制度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促进,为使二者更好地配合使用,2003年中国实行了“一行三会”的机构设置,对监管和货币政策的权责主体适当分离。由于权责主体还未彻底分离,目前还存在着职责划分不清,监管事权重叠交叉等问题。这些问题若长期存在不妥善解决,叠加累计将产生严重后果。一方面,银监会出台的监管政策可能与央行出台的监管政策相互冲突,即使事先协调制定,相互妥协会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央行内部制定的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顾此失彼。
  为使监管职能与监管政策更有效的实施,必须进一步调整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职责分工,人民银行现有的监管职能全部划归银监会,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由银监会全面承担。而人民银行只行使货币管理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真正做到使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独立、相互促进。实现监管部门人力资源由经验型向专业型的过度。进一步扩大中国银监会的人员编制和增加财务预算,尽快引进相对稀缺高端专业化人才。对基层银监机构的专业监管人才加大培养力度,扩充监管人才队伍。使现有监管人员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其主管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监管队伍向着学习型、开拓型、专家型、务实型的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季春泉.目前商业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几个难点[J].财经界:学术版,2010,(1) :23.
  尹怡斐.新时期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略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63-64.
  刘文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25-126.
  肖长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J].金融发展研究,2010,(4):81-83.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