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学校教育和客家文化融入元素的综合应用
有可能带来的沉闷呆板的感觉。削弱繁杂的结构表达,采用经济,感觉亲切的砖和水泥板作为主要材料,目的是表现一个明快与生动的氛围。底层通过教学楼,廊架,入口设置成围合式小广场,形成课余活动区域,空间过渡自然且交通联系便捷。各连廊的通透性又使各围合庭院及半围合庭院空间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并将周边的绿化景观引入校园,形成由开放到秘密的多层次多功能空间,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及校园行为提供多种适应性和引导性。教学楼基本上以两楼主体、科技楼、阶梯教室、饭堂等通过风雨连廊连接,形成完整便捷的室内交通系统,无论阴雨天或艳阳天都绝不影响教学办公、教学。符合南方地区地理气候特点。每层均设有教师休息,办公室等。通过平面区域空间的分节,贯通,结合等,创造使用合理互不干扰的功能分区。
5 结 语
在学校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突出学校教育与客家文化的融入元素,进行多种技术的创新应用,并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对于学校建筑在以后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都有很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明礼.闽西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以永定土楼和连城培田民居为例[J].福建地理,2003年02期.
[2]鲍智明.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探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3]梁锦梅.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06期.
[4]程爱勤.论“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黄璐.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梅州客家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2.06.01.
Tags:
上一篇:浅析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下一篇:浅谈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对策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