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日而语,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无法估量。
2.2 中间层隔震
在基础以上的中间楼层设置隔震层,下部结构同普通建筑物一样直接与地基接触,因此它不存在基础隔震建筑的底部体积和墙体数量问题,但隔震层以下的楼层需要做抗震处理。在市区场地不太宽裕时,可把隔震层设计在地面以上,在空中变形有利于节约用地,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基的挖土量。
3.隔震建筑稳定性
隔震建筑稳定性隔震建筑通过隔震垫改变建筑的周期,从而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达到减震的目的,设置隔震层,将导致减少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约束, 根据弹性稳定理论,可以肯定, 两个完全相同的上部结构,嵌入隔震层的稳定性不如无隔震层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减震是以降低结构稳定性为条件的。橡胶垫越扁平,隔震器稳定性越好,水平刚度越大,水平刚度大的隔震器隔震效果相对较差,在此揭示了隔震器稳定性与其隔震效果是~ 对矛盾,设计研究中,协调矛盾是重要的, 国内外文献建议s2直径与高度比取值为3―6;隔震建筑的稳定与隔震层位置也有关系,隔震层位置越接近地基,建筑的隔震效果越好,整体稳定性稳差,稳定性越好,隔震效果越差。为了防止隔震建筑失稳, 《规范》 规定: 隔震支座在表第l2.2.3初期值的±20% ;徐变量不超过各橡胶层总厚度的5% ;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不宜出现拉应力。另外隔震建筑在设计施工中为防失稳都应设置沉降观测点。表3 平均压应力限值I 建筑类别 甲类 乙类 丙类建筑 建筑 建筑平均压应力限值(MPa) 10 12 15高层建筑隔震设计中隔震建筑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隔震支座根本无法承受大的拔力,日本在隔震技术开发和应用中,采用了直线式滑动支座,这种支座最大抗拔力可达18000KN,还有一个新办法,就是采用柱基“活接” 隔震消能措施。但目前高层建筑隔震设计中不单只应用橡胶隔震垫,还须其他减震设计方法进行空间模型非线性时程分析,
4.隔震结构的经济性。
隔震建筑在振动性能和抗震安全性方面提高了建筑物的附加价值,因此与以往建筑物比较时,应考虑附加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隔震建筑的造价时,不仅要考虑初始造价,如果从包括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维修、重建、内部物品的损坏和经济损失来考虑,隔震建筑具有很好的经济性。从国内外建筑的实例来看,全部工程费用可能增加,但隔震效果好,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部分的造价减少很多。如果能有效的利用隔震层作
2.2 中间层隔震
在基础以上的中间楼层设置隔震层,下部结构同普通建筑物一样直接与地基接触,因此它不存在基础隔震建筑的底部体积和墙体数量问题,但隔震层以下的楼层需要做抗震处理。在市区场地不太宽裕时,可把隔震层设计在地面以上,在空中变形有利于节约用地,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基的挖土量。
3.隔震建筑稳定性
隔震建筑稳定性隔震建筑通过隔震垫改变建筑的周期,从而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达到减震的目的,设置隔震层,将导致减少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约束, 根据弹性稳定理论,可以肯定, 两个完全相同的上部结构,嵌入隔震层的稳定性不如无隔震层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减震是以降低结构稳定性为条件的。橡胶垫越扁平,隔震器稳定性越好,水平刚度越大,水平刚度大的隔震器隔震效果相对较差,在此揭示了隔震器稳定性与其隔震效果是~ 对矛盾,设计研究中,协调矛盾是重要的, 国内外文献建议s2直径与高度比取值为3―6;隔震建筑的稳定与隔震层位置也有关系,隔震层位置越接近地基,建筑的隔震效果越好,整体稳定性稳差,稳定性越好,隔震效果越差。为了防止隔震建筑失稳, 《规范》 规定: 隔震支座在表第l2.2.3初期值的±20% ;徐变量不超过各橡胶层总厚度的5% ;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不宜出现拉应力。另外隔震建筑在设计施工中为防失稳都应设置沉降观测点。表3 平均压应力限值I 建筑类别 甲类 乙类 丙类建筑 建筑 建筑平均压应力限值(MPa) 10 12 15高层建筑隔震设计中隔震建筑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隔震支座根本无法承受大的拔力,日本在隔震技术开发和应用中,采用了直线式滑动支座,这种支座最大抗拔力可达18000KN,还有一个新办法,就是采用柱基“活接” 隔震消能措施。但目前高层建筑隔震设计中不单只应用橡胶隔震垫,还须其他减震设计方法进行空间模型非线性时程分析,
4.隔震结构的经济性。
隔震建筑在振动性能和抗震安全性方面提高了建筑物的附加价值,因此与以往建筑物比较时,应考虑附加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隔震建筑的造价时,不仅要考虑初始造价,如果从包括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维修、重建、内部物品的损坏和经济损失来考虑,隔震建筑具有很好的经济性。从国内外建筑的实例来看,全部工程费用可能增加,但隔震效果好,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部分的造价减少很多。如果能有效的利用隔震层作
Tags:
上一篇:多高层砼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下一篇: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