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异址迁建的小城镇规划研究
图7典型川东穿斗式建筑
图8山水田园式乡镇
3.2宜居性建设。
3.2.1居者有屋,保障住房优先。
随着国家对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化,提出建设美丽城镇乡村,将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推入高潮。面对上好机遇,作为原地异址迁建的双溪乡一方面做好过渡期迁建集镇区对原有集镇人口转移安置,一方面逐步引导农民进入新村,减轻集镇建房压力,从而也解决农民住宅的安全问题。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各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分析原有居民点的淹没受损程度以及结合区域交通的重建,对乡域村镇体系进行科学整合,规划乡村体系按三级设置,即集镇区为核心、新村综合体为支撑和新村为基点的“一心多支撑多基点”的体系格局,逐步、逐层次解决因水库建设而导致的居住建设调整。
3.2.2设施保障,方便日常生活。
在加快迁移人口住房建设的过程中同步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对相关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能源供应等生命线工程以及相关教育、医疗、市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全面展开,预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根据双溪乡集镇规划,在近期迁移保障房建设时,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建设配套设施,并尽可能集约配套公共设施,为居住者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3.2.3环境宜人,构建优美社区氛围。
迁建安置需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受度出发,建设优美宜人的“幸福社区”将成为最终目标。因此考虑双溪乡实际情况,提倡依山就势,以低层居住建筑为主,着力打造具有人气的商贸街区。同时突出城镇适宜的天际轮廓线,形成优美宜人的城镇空间。并充分利用和保护内部水系,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绿地系统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布局,建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的迁建人居集镇。
3.3特色性建设。
3.3.1延续传统,打造川东风貌。
原地异址迁建的小城镇选址建设是一次次科学分析和感情冲撞的彼此适应过程,无论从地缘认同还是情感归属上,人们都是无法接受家乡的“死去”,放不下曾经留下的回忆。因此对于小城镇传统的延续和小城镇归属感的寻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双溪集镇的规划中,对原集镇文脉的延续上,主要考虑本地川东小城镇建设风貌,布局上依山就势,低层为主,建筑物密度较小。在建筑形式方面寻求构图的共同元素加以强化和统一,如川东民居的坡屋顶、窗户、立面比例等。建筑色彩和材料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墙面尽可能选择色彩淡雅清新的灰白色等传统川东建筑常用色系,使建筑物有机地融于外界环境,并采用增加山墙、山花、立面腰线、窗套、花饰等手法增加立面层次,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情感归属上,也可对原有集镇的道路、市场等进行参考性命名,延续场地原有非物质文化;同时对原有学校、文化设施等地标建筑的重建,加强迁移安置居民的认同感(典型川东穿斗式建筑见图7,山水田园式乡镇见图8)。
3.3.2因地制宜,塑造山水田园乡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名言道出了国人的对理想生活的态度和追求。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已经从田园诗、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上转化为当前对优美山水城镇的不断探索实践中。一方面是双溪异址迁建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在规划建设中确定了集镇建设范围之外的山水协调控制区,并注重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和提高其抵抗力。另一方面是在保持生态和生活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提高山水田园环境,使区域内部水系作为发展的脉络,有水就有城,水城相依。未来优美山水双溪集镇的蓝图正体现了吴良镛院士总结的“山——水——城”三者相互起作用的关系,“山——水——城”三者和谐发展的模式:即“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
4.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各项重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民心工程等大量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作为全世界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在面对小城镇原地遗址迁建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解决好迁建中涉及社会、经济、历史、地理、交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对异址城镇迁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建成新时代小城镇异址迁建的丰碑,民生事业的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单德启,王小斌.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小城镇建设.2001/10:64~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2008(11):13~23.
[3]张松.日本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规划的特征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8(4):34~39.
[4]马同训.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论列.华中建筑.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