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速铁路对武汉城市战略合作的影响
决。
三、高铁时代武汉城市战略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城市战略合作的长效研究。
目前国内对城市战略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均鲜见。在高铁时代背景下,武汉城市战略合作的开展不仅是一项复杂的、重要的工作,还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战略性高度的研究课题。政府和学者应该注重对城市战略合作的长期有效的研究。研究它的时代背景、国际国内环境和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它的机遇、优势与挑战,研究它的运行机制、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研究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它的效用与不足,研究它的长远规划,等等。
(二)增强武汉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武汉在城市战略合作中的主动权。
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一般来说排名靠前的城市在市场占有率,经济增长率,综合生产率、生活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均表现突出。根据近几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294个城市中武汉综合竞争力由2007年的32位上升到2008年的23位,再上升到2009年的18位,提升较快,但作为一个副省级的特大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综合竞争能力显得落后并亟待提高。在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九个指标因素中,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近几年的数据,武汉在人才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和城市群区域竞争力四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企业本体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公共部门的竞争力等方面很弱势。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武汉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要加强优势竞争力,补缺弱势竞争力:(1)进一步增强人才本体竞争力。重视人才引进、安置和培养的各个环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流动、人才输入输出等方面的制度,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人力为武汉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做贡献。(2) 突破性地增强武汉环境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抓住国家支持武汉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契机,增强武汉的环境竞争力;抓住国家支持武汉市建设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增强城市创新竞争力。(3)提高商务环境竞争力、公共部门的竞争力和企业本体竞争力。顺应高铁带来的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契机,建设好城市综合交通和立体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务会展业,着力创新商务环境,提高商务竞争力;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改进完善公共部门的服务水平;必须花大力气办好企业,与国家和我市“十二五规划”接轨,规划好一些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培育一批优质企业。
(三)增强武汉综合服务能力,扩大武汉城市战略合作的效益。
抓牢高铁时代的历史性机遇,顺应高铁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武汉以现代服务业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服务集聚化的城市空间功能重构和结构转型。(1)搞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抓好以江汉区为首的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抓手,重视王家墩CBD、江汉区金融业集聚区、沿江商务区、滨江商务区、东湖高新区金融港、洪山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东湖华侨城文化旅游区、光谷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和中心城区八大商圈的建设;(2)在现代服务业行业上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商贸、信息会展、创意研发、现代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行业;在业态上,各集聚区要注重错位发展,形成功能上的优势互补、良性协同发展。(3)注视高铁旅游产品的整合和营销,做好高铁旅游的各项服务,提高武汉旅游承载能力。高星级酒店的数量和质量都要快速提高;高铁旅游大巴数量要补足;高铁旅游导游素质和数量要到位;市内交通要提速。(4)挖掘和拓展武汉的高铁产业链,重视与高铁建设相关的现代生产******业的建设。如高铁产品、零配件、辅助产品的研发、设计与服务外包以及高铁物流等。
(四)增强武汉区域治理能力,发挥武汉在城市战略合作中作用。
我们认为区域治理的问题也应该在不同时间阶段、不同合作层面采取不同的措施推进和解决。(1)武汉城市圈从一体化逐步走向若干城市间的同城化。目前,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9城市间在交通、市场、产业布局、信息服务、公共服务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实质性的进展,城市圈整体实力增长加快。如果能在城市间区域治理上更进一步,从一体化走向若干城市间的同城化,将更加有利于城市间产业布局、产业转型与城市功能再造,更加有利于城市间的双赢和协调发展,更加有利于城市圈整体实力的提升。(2)创新区域政治体系。用实质性的体制创新和项目举措,重塑新的区域治理框架体系。构筑有利于化解跨界冲突与矛盾的区域政府或地方协会,在发挥市场力量的基础上助推区域资源的合理化;区域治理不能光靠政府唱独角戏,要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组织体系,营造一种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利益团体、非政府组织、公民协同参与区域公共事务治理的良性环境。(3)社会公共政策趋同。有条件地放开户籍制约,淡化户籍的非公平性特权,构筑各类居民真正能够自由迁徙、自由选择的无障碍户籍管理。加快各大城市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衔接,为创造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区域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等社会公共服务制度与政策的重构与制定,构筑开放、公平、公正的区域社会公共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典军.城市战略合作:高铁时代的新格局与武汉的路径选择.学习与实践,2010(10).
[2]黄庭满.升级对内开放:中国城市关系迈向战略合作伙伴时代.2009年7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9-07/02/content_11637979.htm(新华网).
[3]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地理学报,2007(2).
[4]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