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探析
摘要:阐述了农作物秸秆还田的作用和模式,分析了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秸秆还田技术,以期为该市的农作物秸秆还田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还田;模式;存在问题;技术;安徽界首
界首市耕地面积 4万hm2,年作物播种面积8万hm2左右。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红芋、花生、蔬菜、中药材等,作物秸秆总量约70万t。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机化水平提高,作物秸秆用作燃料比例下降,用作饲料比重降低,丢弃、焚烧秸秆较为普遍,秸秆利用率不高。据调查,全市作物秸秆用于饲料占15.4%、燃料20.4%、食用菌2.8%、秸秆还田27.8%、焚烧18.3%、丢弃15.3%。利用率较高的有棉秸、豆秸和部分玉米秸,主要用于燃柴;利用率较低的是小麦秸,焚烧、丢弃较为严重,主要用于留茬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还田、覆盖还田;完全利用的有花生秸、红芋秸,主要用于饲料。
界首市土地平坦,水热条件好,年降雨量800mm左右,降雨量有50%以上集中在6~8月,利用夏季高温多雨适宜秸秆堆沤腐熟和大田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行间覆盖秸秆还田。但界首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复种指数高,倒茬时间间隔短,秸秆碳氮比高,腐熟速度慢,常因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水分不适,施氮肥量不够,有妨碍耕作、影响播种出苗、病虫害增加等问题。现对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一探讨。
1秸秆还田的作用
一是增产。小麦、玉米秸秆含有大量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秸秆还田3.75~4.50t/hm2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一般增产5%~10%。二是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有所增加,其中以钾素增加较为明显[1]。据试验,全氮比对照增加50~90mg/kg,速效磷增加0.2~5.0mg/kg,速效钾增加8~15mg/kg。三是改良土壤。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比对照增加2.5~2.9g/kg,容重降低0.020~0.048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1.5%~5.5%。秸秆还田后土壤疏松,易耕作,有良好的改土作用。四是保墒和调节田间温湿度。秸秆覆盖地面,干旱期减少了土壤水分的地面蒸发量,保持了耕层蓄水量;雨季缓冲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减少了地面径流,增加了耕层蓄水量。覆盖秸秆隔离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对土体与地表温热的交换起到了调节作用。五是抑制杂草。农田覆盖秸秆有很好的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2],秸秆覆盖与化学除草相配合,提高了抑草效果。
2秸秆还田模式
一是堆沤还田。堆沤还田是将秸秆放入田头或地沟堆沤成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