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阐述了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的对策,对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快速推广应用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问题;对策 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一大批优质、高产、稳产和专用型优良新品种出现在种子市场中,既丰富了种子市场,也为农民选择良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新品种推广工作中一些环节未做到位,有明显增产潜力的新品种并不能很快为农民所接受,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1存在的问题 1.1老品种退出市场难 目前,在一些地区种子市场中销售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其推广年限有的可以追溯到20年前,但因一些种子企业没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所以一直使用这些老品种,这是老品种迟迟退不出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之一。另外,部分地区因自然条件特殊,一些老品种虽然没有高产的优势,但在早熟稳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从而获得一些农民的认可,这是老品种退出市场难的另一个原因[1]。 1.2品种来源多,农民选择难 种子经销商通过与大型种子企业签订代理协议,取得该企业专利品种在本地区的代理权,引进不少未经在本生态区试验、示范而任其夸大宣传的新品种,甚至有的未经审定、认定的品种也纷纷上市,造成同一作物经销品种往往可以达到四五十个,让购种农民在众多品种面前无所适从,难以放心选择,只能听任经销商单方面的夸大宣传,从客观上影响了适应性强、产量表现突出的新品种的推广[2]。 1.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挥不充分 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是农技推广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在职技术人员熟悉本乡(镇)的农业生产情况,因此在新品种推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些年的良种推广中,一些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偏重追求利润,即重点宣传、推销让利高的种子企业,客观上造成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品种与大田生产以及农民用种上出现断层[3]。 1.4优良新品种价格普遍偏高 绝大多数新品种是《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审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价格比普通品种高许多。以玉米种子为例,普通品种市场价一般为5~7元/kg,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市场价达到13元/kg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元/kg。多数农民在选择种子时对新品种的高价难以认同,仍然选择价格低廉的老品种。 1.5农技推广部门对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大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新品种的最终使用者是农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和育种手段的不断提高,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投入市场,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品种缺乏足够的认识,接受缓慢,致使许多新品种在推广阶段得不到及时推广而失去价值。实践证明,新品种多点试验示范是大面积推广的重要途径,为此,作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主体的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应做好种子的试验示范工作。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难以对区划品种进行多方位、大面积布点试验示范,无法让更多的农民在短期内对新品种有较深的认识。 2对策 2.1加大新品种的宣传力度,健全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最终主体是农民。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建立农民科技书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依托种子推广管理部门信息和技术优势,广泛引进近年来省内外投放市场的新品种,通过试验,严格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再进一步延伸向各乡(镇)的示范点进行多点示范。对示范成功的品种,通过报纸开辟专栏,电台、电视台设立专题节目,还可以印发宣传资料以及结合“三下乡”活动到农村进行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尽快使新品种深入民心,并在大田生产中得到全面使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4]。 2.2完善品种更新机制,尽快消除品种多、乱、杂现象 根据各地不同地生态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主推品种与搭配品种的合理布局,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制定退出机制,逐步消除品种多、乱、杂现象。每年夏收和秋收前组织农业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推广部门各进行1次夏秋作物的现场观摩,认真评估,选出主推品种,确定退役品种,取消品种使用终身制,使品种数量在生产上保持合理水平的动态平衡。 2.3增加投入,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新品种多点大面积示范工作,并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种子管理部门的新品种示范推广职能。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新品种进行大规模多点示范,做到县有中心示范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这样,可使新品种零距离展示在农民面前,使农民对新品种有及时而准确的认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