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披露制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信号传递研究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的深度涉及现在状态的描述、前瞻性信息、测度类型三个方面。具体描述是指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制度的描述、已经开展的或者正在开展的活动的描述,以及已经采取的或者正在采取的措施的描述,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是既成的事实,具体描述指数的公式如下:
2.解释变量
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公布的内部控制指数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衡量内部控制水平的指数,因此本文选取其作为内部控制水平的替代变量。
3.控制变量
(1)再融资需求
已有研究认为,公司通过改善信息披露,降低股票的交易成本,从而增强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例如,Diamond和Verrecchia(1991)、Kim和Verrecchia(1994)的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如果增加信息披露,可以吸引大投资者,或者使得不同类别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降低,从而增强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Bloomfield和Wilks(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改进信息披露可以使投资者对股票的出价更高,市场的流动性更强,从而融资成本更低。因此有再融资需求的企业有动机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尽可能地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将再融资需求作为控制变量。该变量为哑变量,若2012年预计增发或配股但实际没有取1,否则取0。
(2)内部人交易
Noe(1999)研究表明管理者有动机通过向市场传递利好信号来实现股票交易而获利。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信息使用者获得的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就越多,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增量信息降低经营不确定性,从而提高该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和市值。高管有动机在卖出股票交易前披露代表利好消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以获取更多收益。因此本研究将内部人交易作为控制变量。该变量为哑变量,若高管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日后30天内卖出股票取1,否则取0。
(3)行业
每个行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活动、所面临的风险等不一样,不同的行业被监管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质量也会受到行业的影响,本文将行业控制变量纳入了模型,以剔除行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当公司属于第i个行业,则Di=1(i=1,…12);否则为0。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6.0和SPSS17.0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表1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结果显示,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总体上比较低,适合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多变量回归结果
从表2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了股票增发、高管交易、行业之后,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数量与内控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021365,并不显著,说明内控质量高的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数量不一定多,假设1未得到验证;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广度与内控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347412,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广度越大,假设2得到验证;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深度与内控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510706,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深度越大,假设3得到验证。该结果说明内部控制水平高的公司为了与其他公司区分开来而进行的信号传递是以实际的内部控制情况作为支撑的,内部控制水平低的企业虽然也可以通过大篇幅的内部控制评价得以传递一种假象,但终究因为其并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而显得空洞无力。对于这种情况,管理模糊理论还可以给出另外一种解释。该理论认为在市场反应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表现差,则管理者有动机披露模糊的信息。Barker(2002)研究表明实践中人们通常把冗长的文本当成不良披露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讲,内部控制水平低的企业有动机通过增加文章的篇幅,使其变得繁冗,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难以获知其真实的情况。这正好与信息披露可读性的研究成果相呼应,而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此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在强制披露的政策环境下,管理层如何实行自由裁量,时机和可读性选择研究揭开了冰山一角,但相对于自愿披露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仍是需要不断开垦的沃土。本文对强制政策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与内部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管理层出于信号传递的动机,从数量、广度、深度三个方面多维度地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但是鉴于信号有效性的两个前提条件:可选择性与不易模仿性,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的广度与深度才是高质量公司的有效信号。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公司往往通过提高信息的广度与深度来传递其“拥有高水平内部控制”的信息,而并不是或者并不单纯地通过增加报告的篇幅来传递。本结论也给予信息使用者一定的启示:首先,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除结论性的评价外,可多关注管理层给出的增量信息;其次,在关注这些增量信息的时候,不应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某一方面,而要用全面联系的眼光进行综合的考量与权衡;最后,不要被大篇幅的文本信息所迷惑,应仔细甄别,从中找出实质有用的信息,据此对众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把握与区分。
【参考文献】
[1] Verrecchia R E. Essays on disclos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2(1):97-180.
[2] 吴水澎,陈汉文.财务披露管理方式的维度观[J]. 会计研究,2002(9):19-24.
[3] Givoly D,Palmon D. Timeliness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Accounting review,1982: 48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