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公共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及在我国的应用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及在我国的应用

[作者:王 巍[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1.应尽快出台我国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量化和细化标准
  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控是国际银行监管策略的巨大转变,代表了银行业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方向性的重大突破,由此将带来全球性的金融监管方法变革。为此,应尽快借鉴国际机构的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选取方法及模型,结合我国银行业机构的特点,采取科学、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测定,拟定合理的过渡期安排,以便监管部门更好地实施动态差别化监管。
  2.把握好银行新业务和结构发展准入审批节奏,控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规模及业务复杂度
  银行业务发展和结构发展过快过急,容易衍生出多种问题,如管理层级多、母子公司权责不清晰、资本重复计算、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风险传递和聚集等效应。目前我国不少银行均存在过度寄希望于跨越性经营和业务雷同下的竞争,以简单的粗放增长模式支撑银行超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银行的新业务和结构准入的审批节奏把握,防止业务同质化、结构复杂化而产生的风险,及其对整个金融系统的传染效应。     3.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跨业、跨境风险
  一是坚持审慎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业务试点,强化跨市场的“防火墙”建设,禁止银行为企业发债提供担保。要求银行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严格要求洁净的信贷资产转让。二是加强跨境业务风险监测和应对,禁止银行为境内外子公司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和企业融资,有效抵御风险跨境传染。
  4.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
  一是推动并表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往往是一些跨行业、跨区域的复杂多重金融集团公司,在加强监管方面而言,应针对母子公司情况,加强横向并表监管水平。二是对附加资本提出更高的资本质量要求,还应提高其核心资本充足率、限制其债务资本工具并对银行之间互相持有次级债进行扣减。三是加强资本约束并督促系统重要性银行强化、完善资本补充计划,提升其运营的稳定度。
  参考文献:
  [1] 李文泓.吴祖鸿.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和政策框架[J].中国金融,2011,(2).
  [2] 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 [J].国际金融研究, 2010,(11).
  [3] 李文泓.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思路和政策框架[J].中国金融,2010,(13).
  [4] BCBS.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Assessment Methodology and the Additional Loss Absorbency Requirement[R].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11.
  [5] FSB.Effective Resolution of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Recommendations and Timelines[R].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11.
  [6] FSA.A Regulatory Response to the Global Banking Crisis: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and Assessing the Cumulative Impact[R].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2009.
  [7] Elliott,D.J.,Robert,E.L.Identifying and Regulating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 Risks of under and over Identification and Regulation[R].Brookings Working Paper,2011.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