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信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P2P网络信贷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P2P网络信贷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正确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政府、监管层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关键词】网络信贷;问题;对策
一、P2P网络信贷的概念与现状
P2P是Peer to Peer 的缩写,指局域网中计算机的对等互换;也是Person to Person 的缩写,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接。而现在P2P已经衍生为一个金融词汇,是Peer to Peer Lending或Person to Person Lending的缩写,P2P网络借贷在中国官方翻译为“人人贷”。它是一种新兴的借贷形式,指有资金并且有理财投资想法的个人,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P2P企业)牵线搭桥,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个人或企业。此种信贷方式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首创,且于20世纪年代以来,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兴起,形成了众多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很大成功。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网络小额贷款服务平台有Prosper、Zopa、Lending Club、Kiva等机构。
2006年,我国首家P2P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机构——宜信在北京揭牌。随后,国内兴起一系列P2P平台,如拍拍贷、宜信、红岭、红杉创投、齐放等,总融资规模达到600亿。市场上活跃的P2P网贷平台超过300家,存在的P2P公司超过2000家。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P2P网络借贷逐渐发展为个人或中小企业对个人进行资金借贷的模式,其为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作用已逐渐突显。
二、P2P网络信贷存在的问题分析
P2P实质是一种“众筹”模式,侧重小微金融的发展,其通过发现潜在金融消费者,金融创新简单化和标准化,量化放贷控制风险,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业内人士纷纷表示,P2P网贷行业仍然存有很多问题。
(一)借款者信用体系不完善,投资者面临风险
在网络信贷中,借款人在进行借款之前,需要提交自身的身份证、学历证书、个人经济状况等资料,不需要任何抵押,网站会对这些资料进行认证和核实,对借款者的个人信用进行评级。这样的信息既可以造假,无法查明,也无法有力证明贷款的具体用途。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不像国外的个人信用体系那么完备和透明,通过个人的信用记录、社会保障号、个人税号、银行账号等材料便可以验证个人的真实信用等级。虽然投资者会获得同期银行利率的2-4倍,但高风险就伴随着高收益。如网站内的信息安全、贷款无法收回、立案困难导致法律诉讼难以解决。随着P2P行业井喷式的扩张,“跑路”、“诈骗”等现象开始出现,仅2014年10月就出现35家问题平台,单月问题平台数量居历史第一。
(二)缺乏相关法律约束和监管机构
首先,目前国内立法不完备,监管职责不明,缺乏明确法律法规界定。其次由于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缺乏行业标准,无法保证人人贷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与服务质量。另外,P2P网络借贷公司要求出借人将款项存入公司指定的第三方账户如果发生恶性竞争,一些人人贷公司极有可能挪用第三方账户资金,甚至演变为非法集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再次,网络借贷容易被不发分子利用,成为诈骗资金的新渠道,再加上一些夸大或者不实的宣传,容易导致信誉风险。还存在关键行业指标缺失,如关于坏账率这一关键风险指标,便可能有总体违约率、当前违约率、同期违约率和应收违约率等四种计算方式。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目前没有一家网站将坏账控制在2%以下,P2P公司有动机按较为有利的计算方式计算。
(三)同质化严重,创新带来危机
P2P平台规模不断壮大的背后是网贷行业同质化现象的越发严重,本以创新为主要特色的平台,逐渐丧失创新的能力。在规模扩大和业务趋同的双重作用下,行业利率已经开始下滑。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诞生了一大批P2P网贷、众筹投资等准金融企业。这些企业头顶着“创新”的光环、身披“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外衣,在政策的灰色地带快速生长.而此时,我们已不能再简单地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拍手叫好,而是应该为这些创新带来的各种“危机”,做好充分准备。
四、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