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转移协作的实现机制探讨
三、产业入园集聚发展机制
京津冀产业转移协作是产业扩散与集聚的过程,地区要素成本优势和市场重新定位是产业实现再集聚的动力。产业集聚既存在相同行业企业的集聚,又存在不同行业企业的集聚。对于专业园区或特色园区,更应该强调相同行业的企业集聚,共同利用要素资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扩大企业间交流交往以及增加创新知识的流动等。对于创新型园区,则更应该强调不同产业集聚,充分利用产业多样化的氛围,激发创业者创新火花,实现多样化产业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产业转移与承接中,不同类型的产业遵循各自的布局规律寻找最佳的投资区位,而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如,劳动力、人才或土地比较富裕的地方)或进入市场比较方便的地区(如,具有交通优势、本地市场容量大、产业易于配套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产业再集聚的地方。除了市场力量之外,中央和地方政府规划建设新区或重点产业园区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域。同时,当产业初始集聚出现以后,这种空间组织形式往往通过产业链关联、公共平台共享、专业劳动力市场形成等途径实现产业集聚规模扩大,从而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在产业转移与对接的过程中,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只会产生短期的产业集聚效果,而产业集聚的长期效果则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产生的。跟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区域创新创业活力不均,如果地方政府积极有为,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创造更公平、有序、开放的市场环境,那么企业就容易“生根发芽”;同时,如果地方政府遵循产业集聚规律,不失时机地为产业集聚创造好软硬条件,更多企业会从产业集聚中受益。
四、产业发展的要素流动机制
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是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主要标志。理论上,要素回报率高的地方往往是要素集中流入的“洼地”,但现实中,由于体制障碍、商业环境等因素影响,要素流动极有可能出现反向集聚,换言之,要素继续向回报率低的地方集聚,结果导致地区差异不断扩大。京津冀要素流动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北京和天津就像两个巨大的抽水机,把河北的人口、资本等要素持续吸进去,而河北虽然要素回报率不低,但要素流动障碍和收益风险很高,从而导致京、津两地要素对外扩散缓慢甚至不明显。所以,清除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和改善要素流动的商业环境,是建立要素流动机制的关键。
京津冀三地要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