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摘 要】近些年,我们国家比较重视全民心理健康问题,尤其重视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我国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都将步入新常态。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更好地履职尽责。
【关键词】新常态;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调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时隔一年,“心理疏导”又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词语,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的真情关爱。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监察部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把“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要求全面细致地做好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升干部心理健康素养。这些都表明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对待。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即能够有效控制并合理发泄情绪;二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即能够时刻保持人格的健全完善和人格的健康完整;三是具有正常的心理反应,即能够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四是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即能够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五是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即能够及时协调妥善处理自己与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
二、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现状
领导干部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心理健康状况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和实施领导行为的重要基础。
目前,各级领导干部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心理焦虑。焦虑是应激状态下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的存在,产生的紧张、忧虑、害怕等。领导干部因肩负着“发展与责任”双重担子,承受着比一般群体更大的心理压力。一些适应环境慢、应急能力弱的领导干部,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人常常会因心理紧张而变得焦躁不安,情绪起伏不定,无法心平气和地开展工作,更不能以正确客观的心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建议,还可能常常因各种小事而对下属无端使性子、发脾气。最终导致其工作质量下降。
(二)心理疲惫。心理疲惫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身体疲惫、出现职业倦怠。不少领导干部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对上迎接检查,对下接待群众,临时性、日常性工作一干一天。很多领导干部经常感到头晕头痛、心慌、四肢乏力、失眠多梦、疲倦乏力等。继而工作热情逐渐减退,直至丧失。还有的人,信念动摇、思想消极,记不得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工作上得过且过,生活上追求玩乐。
(三)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是指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领导干部因心理失衡而发生扭曲的现象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信仰失衡。少数领导干部干部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不同程度地出现理想信念淡薄的倾向。不信马列信迷信、不信科学信风水;台上讲科学报告、台下求神拜佛。其次是统筹失衡。一些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及社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不能做到平衡协调,实现统筹兼顾,导致局部失衡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欲望失衡。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的付出和得失,权力欲失衡,无法正确把握权力、地位和名利。
(四)心理侥幸。侥幸心理是指人们企图偶然地获得成功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的一种心理。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做事天衣无缝,无人知晓或者认为自己是当权者,有权威有面子有关系网,即使别人知晓也不敢与自己作对,不敢揭发。就漠视党纪国法,抱着侥幸的心理,出现工作违规及以权谋私的现象。
三、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