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农业供应链金融扶贫研究展望
申 云,张尊帅,贾 晋:农业供应链金融扶贫研究展望二、金融减贫机制研究评述
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等在减贫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使世界各国对金融减贫寄予了较高的期望。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减贫理论主要关注宏观层面,比如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等,进而实现减贫。最为常见的理论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等(申云 等,2016)[4]。在微观层面,金融运行往往面临金融服务需求个体与金融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契约选择、资金供需双方的信贷合作博弈以及信贷履约中的选择性激励等问题,分别对应不完全契约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等(史金召 等,2015)[5]。
1.金融發展的宏观减贫机理
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普惠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及其收入分配效应促进贫困减缓。比如,Levine等(2007)基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减缓”的路径,认为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属性来发挥减贫作用[6];曾康霖(2004)也认为扶贫性金融应发挥收入分配效应,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融资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效均衡[7]。Fowowe和Abidoye(2013)以及Khan和Ahmad(2012)则认为,贫困减缓并非直接源自金融发展及贸易开放等的作用,更多的来自就业增长对贫困农户收入的提高,而且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8-9]。综合来看,金融发展的减贫机理并非单纯在于促进产业发展的直接作用,更多的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间接推进贫困减少(如扩大就业和对外开放以及优化收入分配等)。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往往会因资源错配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从而扩大贫困深度。Laffont等(1991)研究发现,政府在推进项目扶贫过程中会出现资源的错配扭曲,出现收入分配上的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的“精英俘获”现象,阻碍了减贫进程[10]。在金融信贷中也往往因精英掌控信贷资源而产生信贷资源瞄准偏误(Mansuri et al,2012)[11],金融发展无法实现收入分配上的减贫效应(Pan et al,2012)[12]。由于富人群体具有较强的信贷资源获取能力,贫困差距本身带来的信贷资源获取差异强化了信贷资源的“嫌贫爱富”倾向(Maurer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