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行政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合监督模型,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
 四、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环境
  
  1.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外部法律环境。陈金罗等(2006)在《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基本问题》一书中指出: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说,我国现在的法律环境已经对其构成了严重的制约,这已经基本成为共识。比如,现行法对非营利组织采取了限制成立、限制竞争、限制规模的政策。不仅成立条件苛刻、设立程序繁琐,而且禁止非法人社团、未登记社团的合法存在;行政管理上采用双重管理体制,给非营利组织带来了沉重负担,同时赋予了管理机关非常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有关的民事法律十分混乱,并且存在着明显的法律漏洞,这直接导致非营利组织成立和运作的成本增加,并且增加了发生各种纠纷的危险,等等。对非营利组织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还有魏定仁(2006)主编的《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模式论文集》、金锦萍和葛云松(2006)主编的《外国非营利组织法译汇》和蔡磊(2003)的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等。
  2.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系。刘太刚(2005)通过对事业单位在非营利组织群落中的地位分析,以及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共识和分歧的考察,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的“事业单位”应改称为非营利组织,同时依靠健全的法律和“管办分离、分类管理、目标约束、购买服务”的管理方式推动其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非营利组织体系(李培林、徐崇温和李林,2006)。与李培林等持有不同的意见,吴东民和王孝贡(2005)从对改革的理论准备、宏观环境、事业单位的复杂性、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失灵”以及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性质的不对称等方面的分析看,认为我国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化这一目标模式并不是当前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最佳选择。
  3.与政府的关系界定。陈晓春等(2004)基于共生的理念,探讨了非营利部门如何与政府、企业、个人建立良性互动、共赢的关系。成志刚和周巍(2005)指出,非营利组织政治参与是指非营利组织试图影响政府政策过程的活动。扶松茂(2005)系统研究了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开放与和谐的关系。任慧颖(2005)以中国青基会为研究个案,考察了中国现实中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动,进而透视出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所形成的权威关系。
  
  五、结论与评价
  
  由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营利组织不同,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受利他和利己这对矛盾的制约,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估存在客观上的困难,带来非营利组织的低运营效率。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率备受责难,构建一个适宜的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至关重要。
  早期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更多是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的。后来,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知识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但是涉及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内外学者对非营利组织治理问题的忽视令人吃惊,或许是由于主体的利他精神和利己主义在不同的非营利组织需要达到不同程度的均衡所导致的问题复杂性引起。
  近20年来,中国非常重视发展非营利组织,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近几年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尽管如此,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仍显滞后:数量偏少、质量较低、活力不强、作用发挥有限。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引起的。如何构建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一般框架,如何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已经成为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迫切课题。
   
  参考文献:
  1.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蔡宁,胡杨成,张彬.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获取竞争优势的机理[J].科学学研究,2006(3)
  3.陈金罗等.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基本问题[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4.陈晓春,陈玉娥.非营利组织民营化研究[J].云梦学刊,2005(6)
  5.陈晓春,胡扬名.非营利组织中的人本管理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5(6)
  6.陈晓春,赵晋湘.非营利组织失灵与治理之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
  7.陈岳堂,颜克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职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7(4)
  8.董文琪.合作营销: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实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7)
  9.扶松茂.开放与和谐——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28
  11.李宏,单学勇.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使命缺失”与“使命为先”[J].生产力研究,2005(11)
  12.廖鸿.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民政,2005(2)
  13.马迎贤.非营利组织理事会:一个资源依赖视角的解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14.钱颜文,孙林岩,梁莉.非营利性组织战略管理形成及其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5(5)
  15.申毅.非营利组织兴起的经济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6.沈亚平、陆明远.公益与效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体系研究[J].学会,2006(5)
  17.沈晔.非营利组织筹资困难的成因剖析[J].金融经济,2006(12)
  18.谭力文.非营利性组织及战略管理工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19.余丰慧.解读我国居民收入六大差距.东方网,2005.6.20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