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行政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高校辅导员主体性研究——兼论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返回原

高校辅导员主体性研究——兼论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返回原

[作者:张华敏[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高校辅导员主体性,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文章以教育生态学为视角,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提升辅导员的主体性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辅导员;主体性;队伍建设;教育生态学;路径

一、问题的缘起
依照教育部24号令可知:高校辅导员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却常年不稳,人员流失较大,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也比较突出。笔者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源于建设者缺乏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忽视了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性作用所致。
高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交互作用,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协同进化,和谐共生。高校辅导员不是被动地、工具式地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而是能动地、充满激情地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与之和谐共生,展现自己内在的生命价值与外在的社会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把“自我实现”看作人的最高要求,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他们能够体验到最大的充实感、欣慰感和幸福感。相反,如果辅导员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就无法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目标,就容易丧失职业理想和工作干劲,产生职业倦怠、抱怨和换岗的念头,这无疑给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由此可见,重视和提升高校辅导员因子的主体性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辅导员主体性的内涵
康德认为主体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并付诸行动的人。主体性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功能性。人的主体性是主体的内在规定,是作为人的根本性质。辅导员的主体性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
1.主体能动性。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主体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在处理教育生态系统内纷繁复杂的因子关系以及因子与外部环境关系时,他们会自觉体察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继而根据自己的判断,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设定行动的目标,优化行动路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精神境界和育人的社会目的。
2.主体的自主性。高校辅导员的自主性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具有主体意识,获得了主体地位,获取管理权力,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主体品质。辅导员在高校生态系统中,能够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最大限度地支配自己的活动,寻求更好、更有效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叶澜教授说,“教育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拥有自主性的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调整学校德育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之间的匹配度,调整目标的层次和结构,调整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变单一的灌输手段为多维的实践手段,变单一的说教通道为立体的育人通道。无疑,自主性的发挥能提升高校育人过程中师生心灵上的契合度,使师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自我满足和自我效能感,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具有目的性、指向性和价值意义。
3.主体的自为性。需要是人生存的动力。合理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便是个体发展的过程。高校辅导员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也是其追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在其他较低级需要,如生存、安全等需要被满足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地表现出来,但这些需要的潜在和表现趋向却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人的本质和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实际上也规定了有关人的教育尤其是精神教育的目的与取向”。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人类历史活动,无不与对利益的追求有关。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育人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能量也在无形之中被耗散掉了。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坚持自为性与利他性相结合的原则,承认个人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这种自为性可以补充工作中耗散的能量,为其后期工作储备能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辅导员对自身存在感的需要,有利于激发辅导员岗位职责感,促使辅导员更加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与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利己利他的原则,在维持自为性时,还必须处理好与其他生态因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辅导员主体性样态分布
高校辅导员主体性样态,是指高校辅导员所表现出来的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存境遇,不断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工作形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与学生、学校和社会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并在工作中形成了纵向、层级似的德育系统。因此,高校辅导员主体性的样态分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微观层:教学相长,师生互促。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满足高校学生的德育需求是高校辅导员岗位存在的依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辅导员和学生都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岗位职责,重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对话。对话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原点……对话是一种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达成默契、形成“意义溪流”的粘合剂,使人们认真倾听与真实表达,从而使真理脱颖而出的深层机制。积极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学生共同进行道德体验、道德探讨,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性输出为双向的相互理解,变“独白式”谈话为对话谈心,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实现自我成长,在满足学生德育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辅导员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中观层:参与管理,献策发展。《教师法》第七条第5项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大学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是管理的主体。辅导员拥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既是法律赋予辅导员的权利,也是辅导员应当承担的义务。学校是辅导员工作的场所,是展现辅导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辅导员要立足于工作实际,主动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积极探讨学校德育发展的目标,将国家德育目标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校本化和特色化。同时,辅导员要主动参与学校德育资源的管理,灵活运用德育资源,因势利导地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性。最后,辅导员要主动献策于学校德育的发展,推动学校德育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宏观层:与时俱进,把脉德育。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前进而变革。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对此,辅导员应该牢牢树立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以开放的眼光主动观察社会变化,能动地体悟时代发展对道德提出的新需求,重新整合新时期的德育要求,增容德育信息流,及时更新、补充学校德育知识,让学校德育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社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从源头上避免传统德育过程中的“花盆效应”,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学生构筑起精神支柱,从而实现辅导员对学生的育人目的。
四、辅导员队伍建设策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