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行政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高校辅导员主体性研究——兼论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返回原

高校辅导员主体性研究——兼论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返回原

[作者:张华敏[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1.心理层:明晰职责、认同角色。根据教育部24号令,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和“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德职能,高校首先应认同辅导员的身份,摆正辅导员的位置,据此合理划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只有辅导员地位得到充分认同,功能得到明确,辅导员在高校生态系统中才能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才能找到自己生命发展的根,才能从事务性工作中真正解脱出来;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发挥自身能动性,洞察、明晰自己周围的环境,才能进一步理顺与其他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物质层:认可劳动、提升待遇。目前,高校辅导员经济地位低下是个不争的事实。辅导员面对的学生多、事情杂,工作时间投入多,但身心付出与物质待遇却不成正比。教育的价值是双向的、利己利他的。一味强调辅导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这是对人性的扭曲。这种单向的价值取向,久而久之,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出现工作散漫、职业倦怠等现象,这将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应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列宁曾说过,提高教师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从一定程度上讲,物质待遇的提升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种认可和激励,能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有了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有了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辅导员就会爱岗敬业,也会主动提升自己的育人育德质量,辅导员队伍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3.制度层:赋予权利、打通瓶颈。虽然辅导员是高校生态系统中的一颗重要因子,但与庞大的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队伍相比,辅导员队伍具有人数少、学历低、职称相对不高的特征,其主体性在高校管理中常常受到忽视,辅导员的发展权利也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在学校的管理中,丧失了话语权的辅导员,只能被动地听取和工具式地执行学校的管理。这不仅违背了大学民主治校的理念,严重挫伤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使学校的育人育德工作不知不觉被“落虚”了。因此,要从制度层面赋予辅导员一定的话语权,确保辅导员的主体地位,确保教师民主大会和教代会辅导员的参会名额。赋予辅导员一定的话语权,让辅导员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不仅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自为性,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更能发挥其主人翁作用,而且和谐了辅导员与学校的关系,学校的工作任务因此而得到有效“落实”,在这种状态下,教育生态系统定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4.文化层:营造氛围、催生动力。高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由若干因子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育德工作需要营造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辅导员与辅导员、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多探讨和研究高校德育的新内容、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学校育人育德工作需要紧紧依靠教师和学生,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激活教育中的激励因素,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合力”,才能提升人才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重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质量好坏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由此可知,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主体性,积极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唯有这样,辅导员队伍建设才能抓实、抓好,才能给学校教育提供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3]冯建军.教育幸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J],人民教育,2008,(6).
[2]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一[J].学科教育,2000,(1).
[4]赵伶俐,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6]王桂林,赵文平.大学管理改革的主体性理念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09,(10).
[7]易连云,兰英,邓达.德育课程论——理念与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