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新型农民的问题与对策
管理人员。由于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教师的待遇比较低,有的短期培训还是免费的,培训人员只是抽出工作时间进行培训指导,缺乏合理的报酬,难以激发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缺乏,外面科技人员不愿来,本地走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回,已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才也在不断外流。
二、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的思路与方法
加快培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路和方法。
1.整合培训力量,健全培训体系。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农民进行系列的教育、引导、服务与培训,是一项参与面广、工作量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首先,要提高认识,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各级政府和领导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观念,把培养新型农民工作摆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特点和农民素质现状,进一步明确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要积极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构,加大经费投入,推进培养新型农民工作不断深入。其次,要推进培训体制改革,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自治区、地州、市县等各级政府应指定一个部门单独负责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制订统一的培训计划、集中管理和使用资金,什么时候培训、如何培训、培训什么等都由这个部门统筹安排,其他相关部门仅是按照要求提供培训技术资料,派出合格的培训教师。最后,要健全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制度。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把政府部门、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政府部门举办的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培训,这部分培训费用由县级以上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并由党委宣传部门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有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技术的培训,这部分费用要按照地方收益的原则,由乡、村公共资金予以解决,并由县级农经部门进行考核评价。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培训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重点是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实行收费培训制度,政府对参加此类培训的农民要给予适当补贴。社会举办的培训主要面向个体从业人员,重点是开展实用专项技能培训,实行自愿参加培训、自行协商收费制度,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监督协调。
2.明确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容。从培训对象看,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的培训重点应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劳动力,帮助他们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先进技术的带头实践者;同时要加强对种植、养植、加工大户和生产经营能手、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实现增产增收,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培训内容上,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把就业、创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此外,还要把技术培训和语言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农民学好技术后能顺利走出农村,到城市和内地就业。特别要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反恐维稳形势任务的需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力宣传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广泛开展“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团结。
3.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首先,要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培训内容的兴趣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案例说法,以文艺节目演出等形式进行,农民群众容易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宜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培训效果有保障;养殖、种植知识培训,更适合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容易受到农民的欢迎。从实际情况看,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大多数农民最愿意选择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有专业教师授课,而且还有实习实训基地,整体教学质量较高;农民也比较欢迎“田间地头授课”方式,贴近实际,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民最不欢迎的是“夜校”培训形式,事实上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夜校大都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其他诸如互联网、远程教育等培训形式,尽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低,目前还难以接受此类培训。其次,典型示范形式的培训活动对农民的感染力最强。从物质文明建设层面看,一个典型可以带动一大片,农村的种植、养殖大户和手工业致富能手往往是当地农民的羡慕对象和学习榜样,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是培育新型农民最重要、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从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大力挖掘、培育各类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