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保制度等,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享受到公平的待遇,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就业环境。加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政府可依据失业率、长期失业者比例和不充分就业率等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抓好农民工失业监测工作,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如财政货币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工资成本控(八)降低情感成本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牵涉到众多农村家庭的社会现象,它关系着每一个相关家庭成员的情感体验。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待遇,促成剩余劳动力的举家迁移,做好留守人员的安抚工作,真正落实休假、带薪休假制度,并做好劳务输出者回家探亲的交通工作等,尽量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心理和情感成本,维护相关家庭的稳定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及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的一体化进程、改善区域人口结构、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带来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等转移效应。
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留守妻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造成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智力结构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滞后甚至出现断层,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造成城市生活的过分拥挤和治安水平下降,引发城乡文化冲突,金融危机下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回流的现象等。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积极引导其向着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和家庭幸福、社会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注意化解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J].三农问题,2009(1).
2、王一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9(2).
3、任贵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
4、陈玉浩,谢惠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1).
5、李岩岩.多元化、分层次引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对策问题[J].科技风,2009(8).
6、蔡承荣.农业剩余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牵涉到众多农村家庭的社会现象,它关系着每一个相关家庭成员的情感体验。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待遇,促成剩余劳动力的举家迁移,做好留守人员的安抚工作,真正落实休假、带薪休假制度,并做好劳务输出者回家探亲的交通工作等,尽量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心理和情感成本,维护相关家庭的稳定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及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的一体化进程、改善区域人口结构、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带来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等转移效应。
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留守妻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造成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智力结构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滞后甚至出现断层,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造成城市生活的过分拥挤和治安水平下降,引发城乡文化冲突,金融危机下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回流的现象等。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积极引导其向着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和家庭幸福、社会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注意化解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J].三农问题,2009(1).
2、王一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9(2).
3、任贵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
4、陈玉浩,谢惠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1).
5、李岩岩.多元化、分层次引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对策问题[J].科技风,2009(8).
6、蔡承荣.农业剩余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