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公共危机背景下政府与NGO的协调路径
立法机构在NGO立法方面有所突破,尽早实现《中国NGO活动法》、《救灾组织活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
⑤加强对民间志愿者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现有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推动高校开设培养相关人才的专业。许多发达国家的民间救灾制度十分健全,救灾义工遍布各行各业,他们平时就在各类专业救灾组织登记注册,成为救灾志愿者。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有大量的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受过培训的特殊人员,通过这些组织的统一指挥和协调,迅速到达现场,分专业、全方位地开展救援活动。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种机制来更好地发挥民间志愿者的力量,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在平时就应该对民间志愿者进行分门别类地引导、鼓励和支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民间救灾体系,避免紧急时候忙中出错。
NGO作用的大小是判断政府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发挥这一力量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时代的特色。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灾虽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也暴露出我国NGO与政府的协同性存在某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和解决以上所指出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我国NGO与政府的关系并未理顺,更未实质性地纳入法制轨道,但政府和NGO也正在调整心态,试图努力改变对彼此不好的认知态度,因为只有这两种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有助于改变政府和NGO的互动关系,更有助于加强两者之间协同性,才能更好的有助于国家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启友.抗震救灾凸显NGO与政府的协同性问题[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3).
[2]赵继成.NGO问题研究专家贾西津:政府对NGO要有开放心态[N].新京报,2008-05-31.
[3]贾西津.NGO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DB/OL].www.ntnl.cn,2006-02-07.
[4]任进.政府组织与NGO——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5]汪玉凯.公共管理与NGO[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Tags:
上一篇:论平衡记分卡在政府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下一篇:论家族与和谐乡村建设的关系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