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忠诚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道德维度
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党的形象和威信,既要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表现为忠诚于人民的利益,以实现人民的幸福为己任,以执政为民为天职,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目标。有了这种浩然正气,全党才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才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果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忘却了理想信念,就会烧香拜佛,求神问卦;忘却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就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金钱、权力和美色等欲望的实现,就会丧失共产党人的气节。
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3]这个优势就是有一大批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热爱群众,克己奉公;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忠诚积极,顾全大局的共产党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事业忠心耿耿,一片赤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光明磊落,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对于本职工作,极端负责,以忘我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开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不以一己的私利或小团体的利益(这实际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而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
忠诚道德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约束力。道德是每一个人的内心的守门神,如果撤除了道德的守护,就会使人的欲望以前所未有的贪婪喷涌而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混乱无序之中。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文明进步。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法律重在外在强制,道德重在内在自觉,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内在自觉与外在强制相结合。今天,我们在强调党的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党的建设的德性化。党员干部只有具备了忠诚的自觉,才会在日常言行中,时时不忘记自己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仆内在的道德规定性。党员干部只有具备了忠诚的自觉,才会形成抵御各种各样诱惑的道德闸门。
忠诚道德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如何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振奋的精神,勤奋干事,这是作为一个执政党要高度重视并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的新概括,也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怎样才能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的认同程度,认同程度越高,在行动才会越坚定,认识上的坚信不疑才会有行动上的坚定不移。
四、面对党的建设的新情况重塑共产党员的忠诚道德
在社会转型期,忠诚道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不但导致了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模糊性,而且也导致了一些人在行为方式出现了模糊性。在一些人身上,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价值被逐渐淡化,生活缺少了终极解释,缺少了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在价值体验上出现了严重的感性化倾向,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需求。这种信仰上的低俗化和感性化弱化了信仰者应有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加剧了价值取向的分化,导致一些党员干部一时找不到价值追求的支撑点和平衡点。价值取向上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一些党员干部在职务行为中的功利至上倾向,由此而诱发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及自由主义和分散主义,以上价值取向上的模糊性和偏颇性,表现为既不对自己尽心尽责,更不对社会尽心尽责。改革在冲破阻碍社会进步的社会规范、创造出大量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规范真空”的状态,使人们迷惘于行为准则的选择和评判,易于诱发破坏性越轨行为的大量蔓延,破坏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规范。破坏性的越轨行为又集中地表现在忠诚道德的缺失上,例如,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忘却了对夫妻爱情的忠贞,贪财与贪色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在社会生活中,混淆了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的界限,把等价交换原则延伸到社会交往甚至政治生活中;等等。
对于一个国家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党的建设更是如此。要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任务,就要重塑忠诚道德。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是源头。这里所说的源头应该包括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其中首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诚。
第一,要着力于忠诚道德的内化。对党忠诚是一个党员在入党时的庄严宣誓,也是一个党员必备的品质。实现党的执政理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需要有党员持久的忠诚。忠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首先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是党对其提出的道德要求,是作为一个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共产主义觉悟指的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对共产主义的自觉认同,其中包括理论觉悟、政治觉悟和道德觉悟。只有把这种外在的东西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追求、道德修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主要包括可接受性和可接纳性。可接受性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的传播是真实可信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作用、意义是可证实的。可接纳性是指在接受这种道德要求时能体验到一种新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荣誉感。在可信的理论教育和可敬的形象宣传中,逐步培养出个人的道德良心、道德责任感和道德意志力。对于一个执政党的成员来说,面对“权位之重”的诱惑和“声色之乐”的诱惑,道德意志力的考验显得尤其突出。道德意志力的强化,一是来自于我们对所获得的科学真理的坚信,这是我们为之而终身奋斗的认识基础;二是来自于我们对理想目标的强烈向往,由此而产生百折不挠的强烈追求,这是强化道德意志力的价值观基础;三是对高尚人格的自我塑造,并不断经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是强化道德意志力的实践基础。
第二,要不断增强忠诚的理性支撑力。对一个人来说,理想乃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只有当对理想的强烈信念已经成为支撑人生、赖以安身立命的动力的时候,才能获得矢志不渝的忠诚。邓小平同志说,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有了理想和信念,就能产生凝聚力、战斗力。支撑忠诚道德的理想包括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确立,使人们有了努力的明确方向和前进目标,有了努力的理论依据,但是理想目标的实现又取决于人们对理想目标的信念、信心是否坚定,取决于人们在行动上是否为实现理想目标尽心竭力。共产党人应该从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入手,端正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培养生活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的基础上,逐步地养成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社会理想。
第三,要夯实忠诚的情感基础。忠诚来自于热爱,而爱的情感更多地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体验。夯实忠诚的情感基础,就是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地、一点一滴地培养人们对他人、对公共财物、对单位团体、对本职工作爱的情感,使爱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的积聚中得到升华,使人们在爱的情感中体验到幸福,感悟到忠诚的重要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热爱人民上,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中真正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可爱、可亲、可敬,才会自觉地去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热爱事业上,把每天具体的工作作为崇高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具体工作的完成中获得真正的成就感,爱岗才能敬业,才能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我们的党组织也要为党员形成爱的情感创造情感氛围。
第四,要建立健全践行忠诚道德的机制性条件。要使忠诚道德真正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持久的道德维度,还需要机制性的条件作为保证。这种机制性条件,包括生长性的、规范性的和赏罚性的社会机制。生长性的社会机制是解决条件性的问题,通过在党的建设和现实生活中创造出促使忠诚道德生长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使实践者在不断扩大的社会认同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从而进一步成为推动忠诚道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规范性的社会机制是解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在党的建设中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忠诚道德的他律机制,要求每个党员忠实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忠实地履行党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忠诚地实践“三个代表”等内容明确为机制性的行为规范。赏罚性的社会机制是解决对不同行为采取什么态度问题,包括对行为优良者给予物质、精神上的奖励和对不良行为者给予物质、精神上的制裁,从而达到对倡导的道德规范起维护和调控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454.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梁涌.社会转型期忠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Tags:
上一篇:浅论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下一篇:谈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