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行政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舆论场理论视域下的微时代大学生道德理性培养途径创新

舆论场理论视域下的微时代大学生道德理性培养途径创新

[作者:李春燕[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培养道德理性。微时代舆论场不同于传统媒体舆论场的新特点既为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带来新途径、新机遇,也带来新危机、新挑战。文章基于舆论场相关理论,从构建舆论场的心理环境、优化舆论场的行为环境、引导舆论场的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探讨微时代如何创新大学生道德理性培养途径。
关键词:微时代;道德理性;舆论场
作者简介:李春燕,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湖北武汉430074)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理性培育模式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分析”( 2014809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5-0015-03
“道德理性是人类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用于人类道德行为选择的特殊领域,是道德主体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判断、决策并对象化为现实的能力。”道德理性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归属,是其养成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性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频道、微讲堂、微群、微漫画等各种各样的微媒体及微传播不断涌现,大学生成为微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微时代的传播方式快捷及时,内容丰富广泛,凸显个性特色,能提供相对自由的公共舆论环境,有助于张扬公众的自我价值观。这种新的传播环境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必然会对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和冲击,使其更容易受到微时代特有的舆论场的影响。
舆论场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微时代,这种环境具有复杂性,不单单指时空环境,还由“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部分交汇而成,是既包括时空环境,又包括行为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一个复杂环境系统,是一种新媒体、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易变的多元舆论环境。它既影响道德理性传播中主体和客体的心理活动,也通过“社会场”“新媒体场”“心理场”的交融,影响人们具体的道德理性传播行为。
一、培养舆论领袖,优化大学生道德理性培养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道德理性是在一定客观环境中养成的,而人的主观因素(或日心理因素)在道德理性形成过程中则起到关键的作用。美国传播学家李普曼认为,大多数人是通过自身的情感、习惯、偏见这三个棱镜的反射来认知世界的,因此他质疑舆论的客观真实性,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里的想象”。虽然李普曼对舆论的客观真实性表示怀疑,但是他对心理因素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的认识是值得思考的。可见,舆论的发生是在一个心理背景或者心理环境下进行的,在舆论场中不同受众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心理环境是不同的。微时代舆论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环境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理性无法忽视的要素之一。因为道德理性虽然是一种“理性”,但具有主观形式,在功能上其实是一种道德思维能力,受到人的欲望、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微时代舆论场的心理环境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其一,大学生在各种“微媒介”中接受社会道德意见和发表社会道德意见的心理状态不同于传统媒体舆论场。比如大学生在微媒介中可能会对非道德行为用网络暴力的方式抵御,这本身是一种不符合道德理性的方式,但是在接受报纸或者电视这种传统媒体采访时,大学生的反应往往更具理性一些。其二,在微时代,信息变得碎片化、片面化,其获取往往是人们在移动的环境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的“浅阅读”得到的。有研究指出微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产生“对大脑有所损伤,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人的非理性的道德判断、道德观点以及道德行为。其三,微时代舆论场在道德心理上常常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当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在关于这件事情的道德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心理场相似的人往往更容易聚在一起,相互之间通过信息呼应,每个成员从其他成员处获得心理力量以及心理支持,进而形成对这件事的群体道德判断和道德认知。而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以及社会实践不足,在面对各种差异、多元的道德观点时往往无法理性判别。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培养舆论领袖,合理设置议程,让舆论领袖在道德判断形成的过程中发挥正面引导作用,稳定大学生在微时代舆论场中的心理环境。因为微时代的舆论场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场相比,有着新的传播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个体、群体、他者不仅在信息上进行相互交换,还可以在态度和行为上相互交换信息,这种“互动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成员与其他成员相似的信念、假设和态度的可能性”。因此,面对容易产生价值分歧、导致道德疑惑的重大社会事件,可以让舆论领袖充分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为培育其道德理性提供积极的心理环境。目前微时代的议程设置存在着娱乐性、随机性、趋同性等特点,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创新:第一,利用微时代传播的互动性,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调整议程或者二次强化设置,以便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第二,利用多重形式的信息表现形式,如语音传播等更好地发挥议程设置的社会功能。第三,在考虑娱乐性的同时,注重引导大学生从正义的、具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立场来观察和探讨社会事件。不能对超越道德底线的事物进行娱乐性挖掘,要倡导积极健康的娱乐观,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大学生朝着更健康、更理性、更积极的方向思考。第四,在议程设置时,不仅要关注热点事件,也要考虑和大学生生活相关度较高的资讯信息方面,提高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满足感,从而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
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重塑大学生道德理性培养的行为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世界是心物的,心物场在认识世界时包括两个维度: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其中环境不仅仅是地理环境,还包括行为环境,人的行为直接产生于行为环境。可见,不仅舆论场的心理环境会影响到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育,其行为环境对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影响也应得到充分重视。
微时代各种微媒体的微传播,各种微信息的发送、选择、接受、解释,为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育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行为环境。在传统媒体舆论场中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育多以被动的接受为主,缺乏主体性的参与。微时代舆论场开放、互动多元的行为环境,可以让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正如尼葛洛庞帝曾说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可以说,微时代舆论场互动式行为环境通过鼓励个性释放和发挥主体能动性,为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塑造提供了必要的内驱力。但是,和传统媒体舆论场相比,微时代的新媒介环境发育的成熟程度、场域人员的道德素养、政府管控的影响等方面相对较弱,导致其具有非理性、情绪化、信息失真和观点失当等缺陷。很多信息的把关者不是政府而是意见领袖。但网络中的意见领袖背景复杂,比如在微博中,很多大V反而加剧了舆论场的非理性化和不稳定。这些缺陷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在微时代舆论场的行为环境下,媒介素养的养成对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素养是受众在“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涉及道德、科学、文史等多个领域,大学生群体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虽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文史知识、道德水平,但并不能完全适应微时代的要求。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刚刚起步,很多高校存在着媒介素养教育缺位的情况。同时,媒介素养多种技术和知识,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媒体等多方面力量的系统合作。第一,提高大学生培养媒介素养的主体性意识,引导其主动适应微时代舆论场的行为环境,积极消除媒介偏执、媒介依赖、数字鸿沟、媒介滥用等媒介素养缺失的情况,把提高媒介素养作为微时代的重要学习任务。第二,高校应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如开设公选课,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德育相结合、搭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实践平台等。第三,相关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自律,共同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微时代舆论场,保证信息质量以及传播秩序的有序化。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