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旅游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中国三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

中国三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

[作者:石坚[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与80年代相比,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但许多学者仍然偏向于用“总和”的思维和概念来界定。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定义有创新的是邓祝仁,他指出旅游文化除了应包括主体、客体、媒体三方面的文化之外,还应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研究成果。他还对旅游文化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主、客、媒、研四大要素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亦作了较深的剖析[11]。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
  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类型之一,具有文化形态的共同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共性和特性共同构成了旅游文化的特性。90年代初期强调了旅游文化的审美性,也关注到旅游文化与经济的联系,因此“求美性”、“经济性”是新的提法。后期,王立、刘卫英将旅游文化特征概括为综合性、民族性、大众性、地域性、直观性、传承性、自娱自乐性和季节性等八个特性[12]。晏性枝概括为系统性、人文性、开放性、交流性、文化性、经济型、综合性、相关性、服务性、创汇性十大特征[13]。贾祥春概括为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空间、时间差异性[14]。
  (四)对旅游文化学科地位的研究
  较之80年代,学者们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呼声,开始关注到旅游文化学科的地位问题。 1991年《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上刊发了唐友波等学者的《旅游文化学发凡》。该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旅游,意识到旅游文化是一种“从本质的高度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研究”的学科。1995年东南大学毛桃青在《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1995年《旅游科学》第2期)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旅游文化”学科的必要性,认为无论是从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都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与80年代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学科建设角度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新世纪的旅游文化研究
  (一)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进入21世纪,旅游文化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晏鲤波、庄兴成将2004年以前的旅游文化概念归纳总结为:“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等[15]。王玉成提出“三体论”,从主、客、介体出发,认为旅游文化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旅游主体和旅游中介体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观赏和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16]。桓占伟提出“产品论”,认为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品[17]。谢春山、邹本涛提出“旅游介入文化”,认为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产品的总和[18]。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仍然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普遍强调旅游主体及其活动在旅游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二)旅游文化建设研究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以及旅游研究的深入,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已成为学者的共识。2004年邹本涛在《旅游文化建设论纲》一文中,提出中国旅游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原则,大众化、民族化的原则,借鉴、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19]。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城市旅游文化建设。如郑昌盛针对连云港市,分析了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基础条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建设基本思路[20]。李建军、陈清、郭晓莹探讨了信息时代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认为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应该探索出一种旅游业与信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面互动的发展模式[21]。
  (三)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从大区域对旅游文化开发进行探讨。如刘少和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三角旅游文化区的构想[22]。曹诗图、沈中印对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提出了“一区两极三线四片”的战略布局。其次是对城市旅游文化开发的探讨,如陶伟、郑海燕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讨论了地方文化在城市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蒋礼荣对北海市的旅游文化开发进行探索,提出设计四种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思路。第三是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开发也提出了新的理念。如杨刚提出南岳衡山旅游文化开发的措施,邓清华、肖玲对西双版纳的旅游文化开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是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主要是对开发模式上的探讨,提出文化观光、文化体验和文化综合的开发模式。这一时期也出现对专项旅游文化开发的探讨。出现如海洋旅游文化、影视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佛教旅游文化等等讨论。
  (四)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
  在20世纪的研究基础上,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和中西旅游文化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第一是对古代典籍中的旅游文化的梳理和探析。第二是对古代旅游思想观念的重新解读,从儒家和道家的角度对孔子与庄子的旅游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是对中国的旅游文化史进行研究。
  四、问题与对策
  近三十年来,中国旅游文化研究从未停止过各种讨论,旅游文化的研究从最初的零散、自发的状态,到有规模有组织的状态,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上都取得了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旅游文化概念、特征、内容等研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这直接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实践活动。二是理论脱离实践。旅游文化研究的成果尚未在旅游文化开发实践中得到应用,没有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旅游文化研究更注重其实证研究,避免仅仅流于描述与分析之上。此外,要加强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创新旅游文化的研究方法,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加强多学科的结合,对旅游文化研究应着眼于实际现实,增加案例的分析和跟踪,这样才体现旅游文化研究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洪岱,论旅游业的文化特征[J].旅游学刊,1983,(4).
  [2] 窦石.旅游文化初探[J].旅游之友,1986,(1).
  [3] 魏小安.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J].旅游论丛,1987,(2).
  [4] 晏亚仙.旅游文化管见[N].中国旅游报,1987-07-29.
  [5] 陈辽.漫谈旅游文化[N].中国旅游报,1987-11-11.
  [6] 冯乃康.再谈旅游文学的特征[J].旅游学刊,1988,(4).
  [7] 赵家莹.古代旅游文学概述[J].杭州大学学报,1982,(4).
  [8] 江文波.关于旅游文学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1989-01-04.
  [9] 何学威.旅游民俗学——极富魅力的应用科学[J].民族研究,1989,(2).
  [10] 莫高.杭州民俗研究与旅游[J].杭州师院学报,1989,(2).
  [11] 邓祝仁.谈旅游文化及其特征[Z].
  [12] 王立,刘卫英.旅游文化三大层面与基本要素略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3).
  [13] 晏性枝.论宜昌旅游文化发展战略选择[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2).
  [14] 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大学学报,1997,(3).
  [15] 晏鲤波,庄兴成.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6] 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
  [17] 桓占伟.旅游文化及其主流研究反思[J].人文地理,2007,(4).
  [18] 谢春山,邹本涛.旅游介入文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8,(4).
  [19] 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2004,(2).
  [20] 郑昌盛.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建设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1] 李建军.信息社会的广州旅游文化建设[J].广州大学学报,2001,(3).
  [22] 刘少和.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建设的文化战略[J].广州大学学报,2005,(4).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