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旅游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旅游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拟态环境”研究综述

旅游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拟态环境”研究综述

[作者:杨忆 贾鸿雁[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1998 35.35 0 0 0 
  1999 5.19 0 0 0 
  2000 4.26 2.13 4.26 0 
  2001 13.54 0 2.9 0 
  2002 19.02 0.91 3.62 0.91 
  2003 20 0.8 6.4 2.4 
  2004 24.77 0.71 4.95 0 
  2005 19.34 1.29 4.51 2.58 
  2006 26.79 1.83 3.65 0 
  2007 25.55 3.19 3.19 1.06 
  2008 21.67 2.46 3.94 0 
  2009 27.9 4.12 3.66 2.29 
  2010 19.51 2.79 3.18 0 
  2011 22.88 3.81 2.08 0.35 
  2012 18.2 3.76 1.25 0 
  2013 15 3.98 0.92 0.31 
  2014 11.29 2.26 1.51 0.75 
  由上表可知,国内旅游形象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并达到研究数量的顶峰,在之后的十几年内,围绕旅游形象的研究方兴未艾,但近年来有小幅的下降趋势。而以“旅游目的地形象”、“城市旅游形象”和“区域旅游形象”为关键字的文献命中率大致处于同样的水平,近年来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呈现出上升趋势。 
  1.旅游形象研究。 
  林炎钊(1995)较早提出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11];李蕾蕾(1999)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讨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专著——《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12]。这些有关旅游形象的理论成果也为之后学者们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推动相关理论的完善和更新。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旅游形象研究主要涉及: 
  旅游形象构建问题研究。程金龙,王发曾(2009)从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因素出发,从旅游者、旅游地、信息及外力四个层面对旅游形象影响因素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并据此提出旅游形象的塑造策略[13]; 
  旅游形象感知问题。可以说针对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研究是旅游形象研究的热点。围绕旅游形象感知形成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尝试构建感知模型来解释不同因素对感知形成的作用力,程圩(2007)通过调查近千名长三角地区潜在游客对韩国旅游形象的感知,分析探讨了刺激因素、个体因素和形象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14];杨杰(2009)提出了以熟悉度作为前因变量,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为中介变量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15]。另外一些学者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旅游地形象感知进行了分析,付业勤等(2012)关注了通过网络游记收集游客对鼓浪屿的感知和评价,从而了解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优劣[16]。 
  旅游形象塑造与营销问题。这一部分的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者常以不同尺度内的旅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营销、形象设计等理论进行旅游形象的设计、塑造和营销传播的研究。陶卓民(2005)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研究探讨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定位[17];侯兵(2009)结合扬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演变历程,认为城市城市意象变迁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具有重要的价值[18];赵慧姝(2005)、王梓岍(2013)等作者分别在各自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武汉、沈阳等城市的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问题。 
  旅游形象的测量与评价问题。汪宇明(2008)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形象绩效评估系统,发现长江流域12省区间各省区旅游形象绩效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19];刘婷婷(2013)以目的地的旅游局官方微博为研究平台,探讨了微博中旅游形象测量问题[20]。 
  2.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研究。 
  现有的与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相关的研究多以传播媒介为研究对象,党娇(2011)认为在媒体中传播的旅游地形象往往存在分裂现象,有必要对互联网中传播的旅游地形象进行研究[21];刘玲玲(2011)则以《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和合肥市旅游局网为样本,来考察合肥市旅游城市形象的建构之路[22];丁丹丹(2013)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以研究《中国旅游报》对西安城市旅游形象的呈现[23];牟意(2013)考察了网络媒体视野下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分析了各类网络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作用与特征[24]。薛玉霞(2013)以在线社会网络Flicker为例论证,认为通过图片共享网络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是可行的[25]。 
  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上一些文章是由传播学出身的学者所撰写的,他们常常运用传播学的学科知识,来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机制,对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旅游学意义认识并不够,不过也要认识到,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旅游学研究开拓了视野,廓清了思路,为旅游学研究阐释了传播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从而为旅游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四)国外旅游符号学研究成果丰富,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研究方向:①旅游行为的符号意义。②旅游地的符号表征问题。③旅游者的期望和体验。国内旅游符号的研究开始很晚,起步于本世纪初,之后通过对国外旅游符号学的学习与引进,近年来相关研究逐渐展开,其研究方向主要可分为旅游符号理论研究和旅游符号应用研究。 
  六、研究展望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精短简练的信息中往往包含了珍贵的文化内涵,而采用符号传播的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也成为了众多学科所倾向采用的新方法。而旅游业作为与互联网联系较为密切的行业,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都在这个平台上制造、传播并解读着信息,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每个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生产者或是解读者,他们同时参与到整个信息流动的过程中去。然而在大众传播时代,旅游地需要通过大众媒介来传播旅游形象,但是无法避免的拟态环境会影响人们对旅游地形象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旅游形象传播效果。提高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效果,不仅有利于旅游地的旅游开发,明确自己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还有利于旅游者及时准确地把握旅游地信息,获得真实可靠的旅游信息,改善旅游体验,弥补拟态旅游环境与现实旅游地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1]Fakeye, P.J. Crompton.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eh,1991,29(2):16. 
  [2] Bramwll.B., Liz Rawding. Tourism Marketing Image of Industrial Cit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eh,1996,23(1), P24-25; 
  [3]Zafar U. Ahm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nents of a state's tourist image on product positioning strategy,Tourism Management, vol.12,1991,4 ,PP:331-340. 
  [4] Seyhmus Baloglu, Ken W. McCleary. U. S.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ers' Images of Four Mediteranean Destinations: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 - visito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9,Nov:144 -152. 
  [5]Joseph Sirgy, Chenting Su. Destination Image, Self - congruity, and Travel Behavior: 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May: 340-352. 
  [6]Samuel Seongseop Kim, Alastair M. Morrsion.Change of images of South Korea among foreign tourists after the 2002 FIFA World Cup[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 :233–247 
  [7]Hwang, Y., Gretzel, U., Xiang, Z., & Fesenmaier, D. R. (2006). Information search for 
  travel decisions. In R. D. Fesenmaier, H. Werthner, Destination Recommendation Systems: Behavior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pp. 3-16). Cambridge, MA: CAB International. 
  [8]Morrison, A. M., Taylor, J. S., & Douglas, A. (2004). Web site evaluation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he art is not yet stated[J].Journal of Travel &Tourism Marketing, 17, 
  233-251 
  [9]M.A. Rodríguez-Molina, D.M. Frías-Jamilena, J.A. Casta~ neda-García.The contribution of website design to the genera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volv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5(47):303-317 
  [10]Ashowrth, Cregory J. and Voodgd, Henk, Selling the the City: 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M]. London: Belbaven Press, 1990. 
  [11]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3):122-126.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