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门票降价思考
2013年国庆黄金周到来之前,全国各地景区应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推行景区门票降价策略。本文以此为背景对景区门票降价的动机和影响进行剖析,提出在当前旅游市场中景区门票降价无法成为常态。同时,肯定了景区门票降价这一小步的迈出对旅游市场而言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旅游景区门票上涨趋势明显,价格的飞涨在引发不满的同时业已成为了一种惯例。然而,近两年来实施的景区门票降价策略无疑给黄金周旅游甚至是整个国内旅游注入了崭新的元素,同时“行政命令干预景区票价的利弊”、“景区门票降价是否会增加游客需求”、“门票经济模式能否彻底改变”这一系列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一、政府经济职能
旅游景区门票降价是行政手段干预旅游景区市场的结果,也是政府拉动内需和提供公共福利的一种表现。从直接效应来看,门票的下降通过减少旅游花费在短期内使消费者受益。事实上,“‘公共福利缺失’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严格说来,我国的许多景区都是由自然风光和景物构成,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由于群体规模结构会影响景区消费的质量和数量,这使得景区具备混合的公共品的性质。然而,我国的旅游受到现阶段国情和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影响,使得景区所在地相关政府的管辖和维护赋予了其对景区旅游进行定价的权利,致使景区免票或票价大幅下降的情况无法在短期内被推广。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表示,“政府机构公布降价景区名单有违价格由市场决定的市场规律,特别是发改委‘选择’性的降价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不明智的‘作为’”。一方面,政府运用行政手段下调门票价格的强制性忽略了景区企业的意愿,将带来一些问题:(1)出乎旅游企业预期的票价管制,造成其应对措施的紊乱,可能导致人员管理和财务运转上的困难;(2)旅游资源开发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加上门票获利的减少,将会降低企业投资热情,抑制旅游供给。另一方面,强制性的降价命令会导致旅游市场的压力增大,表现在某些一线景区票价拉低带来的拥挤将不利于景区的保护和游客安全,同时也将压制游客对二三线景区的旅游需求,造成整个旅游景区市场的混乱。这样的代价也许是政府机构所未能预料到的,在景区门票降价问题上政府行使经济职能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在短期内也是难以衡量的。
二、旅游需求变化
“薄利多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