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系统分析
摘 要:生物共生与区域旅游合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通过引入共生理论,分析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系统的生成与优化,并提出提高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培养和利用有利的共生环境,拓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界面等促进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共生理论;武陵山区域;区域旅游合作
引言
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3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武陵山片区区域旅游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0—2020)》,标志着武陵山片区的发展正式上升成为了国家级战略规划,这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武陵山片区拥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丰富。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开展,武陵山片区内都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战略目标,区域内对旅游业高涨的开发热情,使得旅游发展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国内学者对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亦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伍鹏[1](2002)从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探讨了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王兆峰[2](2003)、张海燕[2](2003)刘训华[3](2009)等探讨了武陵山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旅游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区域营销战略。刘长生[4](2005)认为短期内张家界是首要增长极,怀化和吉首是副增长极,但在长远看来,怀化具有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增长极的潜力。尹华光[5](2005)等对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旅游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规划进行了探讨。张英[6](2007)认为应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模式,推动武陵山区域旅游的发展。鲁明勇[7](2011)建立了博弈分析框架和模型,分析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主体的博弈行为,并提出了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王志章[8](2012)认为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要解决好观念创新、组织机构、地方立法、协作目标、市场一体化、协作机制与路径等具体问题。综上所述,本文引入共生理论,试图对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系统的生成与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这对提升武陵山区域旅游竞争力、强化合作,实现武陵山区域内旅游合作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探索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领域、新模式与新机制,使其早日脱贫致富,步入小康社会。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机理
(一)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这一概念来源于生态学。1879年,德国的真菌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ry)从生态学的角度提了“共生”(Symbiosis)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具体指的是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状态,在生物的长期发展进化中,彼此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外在环境,相生相养,各自获得一定利益的关系[9]。目前,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理念,已经被众多的学者所认可,并在社会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共生界面即是这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共生是指单个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按照某种共生模式组成的共生关系。其中,共生单元是形成一个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存在于某种内在联系下的质参量,也是共生系统能量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又称为共生关系,由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联系以及共生程度逐步提高而形成,反映了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及其共生环境所起的作用。共生关系从其行为模式(Mi)来说存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对称互惠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从其组织模式的紧密程度(Pi)来说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Mi)和(Pi)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以下16种共生状态S(见下页表1)。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外生条件,由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
表面上看,共生关系的存在集中体现在共生单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的生产与交换,实质上共生能够带来净增加的能量,在一定的共生模式下,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的共同作用结果,也是共生关系共同进化与发展的动力。 共生进化是共生模式的内在要求,从共生系统内部形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激励的模式,促使共生体的活力进化。在这种活力进化的过程中,使各共生单元自我进化,获取比较优势,从而为共生单元和整个共生体提供良好的进化路径。相依相存、共存共荣、共同进化是共生的内在要求。一般来说,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模式是实现合作性竞争“双赢”和“多赢”的理想模式,是共生体进化的方向。
(二)区域旅游合作共生
1.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条件。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是指为了整体市场和总体经营的预期目标共同意愿,区域内或区域间各旅游地自愿采取的一种合作经营方式。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共生关系由以下条件构成:(1)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具有相似性或者互补性,空间地理位置条件与联系便利;(2)在政治、文化或经济方面或者是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与信息等要素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交流,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3)由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似度或互补度来决定区域合作共生方式。同质区域旅游地可以强化共有优势,强强联合形成规模效应;异质区域旅游地则取长补短,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4)具备良好的共生环境稳定共生模式的形成。
2.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共生机制是由共生单元之间通过共生界面相互作用演化而形成的动态过程。有利于持续稳定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共生关系发展。因此,区域内各旅游地之间应当首先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以“自主、平等、互惠、互补、互利”为原则,以“共同拥有、共同开发、互利共赢”为目标,对区域内的协调、组织和制度进行协商与谈判,构建一个为区域内各共生单位共同发展的平台,为旅游者提供和谐理想的旅游观光空间,实现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区域旅游合作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