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企业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改制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融合探索与实践

改制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融合探索与实践

[作者:颜志凯[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改制企业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一般需要经过磨合-整合-融合-创新四个阶段。要在企业文化的融合中实现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超越,必须坚持取长补短、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个性,放大共性,管控冲突,合理整合文化资源,继承优良传统,才能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探索与实践;融合 
  企业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凝聚队伍、拓展形象、塑造品牌的重要抓手,更是企业软实力的“魂魄”。对改制企业而言,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甚至伴有痛苦的过程。从笔者所在企业三年来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改制企业的文化融合,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磨合-整合-融合-创新四个过程。磨合阶段,是文化冲突的自我管理、相互包容。整合是文化同一性的寻找、梳理和文化的扬弃。当文化冲突得到有效管理、文化糟粕得以有效消除,文化共性形成主导力量后,文化的融合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之后文化创新的基础就更加厚实,其成效也才会更加的明显。 
  2013年2月,上港集团和中国建筑强强联手,对上海港务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港工”)增资扩股,改制成立中建港务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港务”),注册资金从1.5亿元增加到8亿元。按照改制协议,除党群关系外,中建港务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面融入中国建筑业务管理系统。为了实现股东双方的战略意图,三年来,中建港务以“管理对接、文化融合”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动文化融合,不仅保持了企业的稳定局面,并实现了营销模式的初步创新(融资建造)和市场领域的拓展(首次进入海外水工市场、承接了吉布提多哈雷港区一期工程项目),为全面融入中建管理体系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一、用好三个“力”,加快融合进程 
  改制企业的文化融合,不同于一张白纸、白手起家,没有任何包袱。其既有文化建设的优势,也蕴含诸多阻力(如老企业和员工团队的思维定势、传统习惯、管理方式等),这些正能量或者负能量,其大与小,主与次,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融合的进程和成效。中国建筑作为国内建筑施工企业龙头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企业特点。中建港务的前身上海港工,原为地方水工施工企业,经过60年的发展,也积淀了较具个性的企业文化。两者既有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共性,也有因发展规模、社会地位、行业知名度等巨大差距而带来的文化个性。对中建港务而言,要按照业务融入要求,构建起与中国建筑特色文化相一致的企业新文化,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共性在文化融合的推动力,管控好上海港工文化个性的制约力,发挥好企业新愿景的牵引力。 
  放大文化共性的推动力。由于行业的同质,中国建筑的主流文化和上海港工的传统文化,在很多地方具有共通性,如市场营销方面:中建尊崇市场唯大、客户至上,上海港工长期倡导“市场就是生命”;在工程施工方面,中建承诺“品质保障、价值创造”,上海港工讲“铸造精品、铸就诚信”;在企业精神方面,中建有“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上海港工讲“信誉在港工”;企业使命方面:中建立志“拓展幸福空间”,上海港工追求“构建和谐家园”等等。这些发展和管理理念,虽然诠释和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内涵和实质基本趋同或者相通。对中建港务而言,要推进文化融合,构建起与中国建筑主流文化相适应的企业新文化,必须把这些共性文化寻找到、梳理好,并进一步放大,这样才能夯实文化融合的基础,增强文化融合的正向动力。 
  管控好文化个性的制约力。尽管行业同质,但由于发展规模、营运手段差异,加之业务的水陆之分和地域上的南北之别,中国建筑和上海港工在企业文化的表象和内质上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和个性。一个总体感觉,中建文化犹如“东北大汉”,文化中的刚劲、豪放、执行力强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上海港工就像“江南水乡”,南方文化气息浓重,相对柔美和内敛。对中国建筑的员工而言,由于长期南征北战,早已习惯了四海为家的工作和生活,到总部以外的地域施工,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上海港工作为地方施工企业,长期扎根上海和长三角水工市场,员工的本土情节相对严重,对“走出去”接受外埠区域项目挑战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在管理理念方面,中建“人人扛指标”、“以绩效论英雄”的绩效文化特色非常浓厚,而上海港工基层员工的绩效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与之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再如企业的管理能级,中建全面加强“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五化建设,并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而上海港工长期以自我管理为主,尽管也倡导制度治企,但偏重经验管理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员工的制度意识、执行力意识总体来说还不够强。对中建港务而言,要逐步对接中国建筑的优秀文化,就必须对前身的文化个性进行深入反思,尽可能克服文化惰性,才能把“文化惰性”对管理融入的阻力和制约作用降到最低。 
  发挥发展新愿景的牵引力。对一个企业而言,发展愿景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提升前进动力、增强发展合力的重要引擎。随着改制的完成,公司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前景都充满了期待,但这个期待到底指向哪里,需要新公司尽快给与明确的回答。除了通过改制协议、企业章程对员工切身利益做出“身份不变、收入不降、福利不少”的明确承诺外,新公司根据股东双方的战略意图,深入开展发展规划研究,明确了打造“中建海军”的宏伟蓝图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航建设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多渠道在公司内部向广大员工进行宣贯,使得员工队伍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