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问题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公共部门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并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
一、激励的定义界定
激励,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并引起行为。从美国行为学家弗雷德生·赫茨伯格(Freeick·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来看,激励是一种精神状态,它起着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并且指导或引导行为指向目标。人的行为的动机性,决定了人的身上不存在无目标导向的行为,当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它处于激励过程的起点,当需求得到满足时,它处于激励过程的结束。
二、激励理论的产生与类型
西方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内容型、过程型等。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基本上都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从而要了解人的各种需要,尤其是优势需要,这是激励的出发点。主要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 1943 年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造成员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政策和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作条件、薪水、个人生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当。他把这类因素成为"保健因素"。对于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自身、责任感、发展、成长,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偏重于研究激励理论的整个认知过程及这种认知过程是如何与积极的行为相关联的。它包括:
1、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心理学家弗罗姆提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S.Adams)在 1967 年提出了公平理论。他认为人们有一种保持分配上公平感的需要,员工的公平感将直接影响其工作动机。它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个人积极性的影响,所以公平理论也可以叫做社会比较理论。
3、斯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