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人力资源 > 正文阅读资讯:浅议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浅议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方式,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论述了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创新人才培养应处理好个性化培养与批量化培养的关系、课程体系与知识能力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创新教育就是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 和课外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意识,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 生界定和分析问题的素质、不断提出不同的独到见解的强烈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和探索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等。同时,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也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良好的个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学校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爱好、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创新人才模式涉及培养机制、课程设置、实验训练、课堂教学及考核制度等多个环节。
    2 改革教育教学理念
    只有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制,才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专业,推行学分制,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 的实践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高水平大学的特色教育。个性 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个性倾向性是指人表现出来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它决定着个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决定着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意志特征、情感特征、理智特征。大学就是要强调个性教育,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同时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因材施教。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实践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创新能力形成的原理来看,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人的创新活动成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实践教学主要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等。
    (3)突出创新能力,建立新的评价方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特点,创新能力评价应该包括: 创新思维、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三个层面。从宏观上讲,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点要放在一个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和一个系统上,并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触类旁通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考核。通过制定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并根据标准实施规范化科学管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 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外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3 创新人才培养应处理好的问题
    (1)个性化培养与批量化培养的关系。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完整人格,激发个性潜能,并最终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充分体现个性化。但是,学校的培养方式总是面向学生群体的批量化培养,关注的是培 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这就可能与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生错位,从而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批量化的培养方式下实现个性化培养。学校就要为学生提供自主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