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高职院校农村流通人才培养研究
2.4农产品国际贸易人才
丽水号称“中国生态第一市”,产有香菇、木耳、笋干、茶叶等许多天然无公害的农特产品。因此,搞活流通,扩大名特农产品出口,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浙西南农产品主要是在周边局部地区进行推销,在实行走出去战略时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除了农产品季节性强,保鲜度要求高,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严重缺乏既懂得农业,又善于经营,还会外语的国际贸易人才。
2.5商品质量检测技术人才
质量安全一直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产品安全质量取决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农产品的安全与质量带来巨大影响,这就需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各个关键环节上要有各类质量检测人员监控。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普通商品质量检测等。但是浙西南这类农业专技人员严重不足甚至处于空白状态,缺乏质量检测与控制机制,导致优质的农产品因为没有质量安全认证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而市场上的农产品良莠不齐,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快培育这类农产品技术人才的力度,提高丽水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其迈出浙西南,走向全国乃至打入国际市场。
2.6农村物流配送人员
物流配送是农村流通现代化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是农产品经营流通的核心和生命力。为了鼓励发展农村现代化物流,浙江省推出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项目,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和奖励,但农村流通的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大量投入,更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流通专业人员队伍。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储、运输简单的累加,而是融合了现代物流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渗透到整个生产、建设和商贸领域。但是浙西南地区的农村物流专业人员大多是当地的农民、运输个体户,他们专业知识明显匮乏,物流运作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设施设备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特别是在农产品生产、运输、保鲜流通环节中损失浪费严重,成本高居不下。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浙西南农村物流的发展。
3高职院校加快农村流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农村流通人才的缺位,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瓶颈,而高职院校——这个最直接最有效途径的职业教育承载者,将历史性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农村流通人才培训开发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3.1建立农村流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在政府的重视和主导作用下,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浙西南农产品流通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对优特农产品市场及前景的宣传力度,增强学农吸引力。其次,政府要为这些农村流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推行学历制教育的就业制度的改革,制定和扶持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让他们生活保障与事业发展两不误,扎根浙西南农村。最后,要通过加强教育立法,建立健全农村流通人才培养机制,并注入教育现代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农村职教环境,形成农村流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3.2加强农村流通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浙西南农村流通行业的人才缺失状态,根据农村流通行业的需求的特点,研究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依据、原则及方法,特别是针对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管理、物流商检等紧缺专业,更应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合理的确定农村流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依据农村流通岗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探索农村流通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专业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用性,通过强化核心课程、合并同类课程、压缩或取消与农村流通专业关系不紧密的课程,使农村流通专业课程建设更为优化、更为科学合理。
3.3完善农村流通人才培养途径
在充分调研浙西南农村流通人才的需求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浙西南农村的区域特征,职业院校应该采取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两种人才培养途径。短期培训是面向目前农村流通行业的已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的不足而开展的职业素质培训,采用分阶段、渐进式、菜单式教学,培训内容从侧重于农民可以直接应用的农技知识和产品量标准等逐步延伸到营销管理及物流规划领域,如农产品流通经济人培训可以讲解农产品保鲜处理技术、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市场营销技术及信息处理方法等。培训的形式可以采用集中面授、现场演示、实地操作等多种形式。学历教育则是解决农村流通人才短缺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针对农村流通需求,开设相关的专业,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针对不同教育群体可以采用全日制、函授夜校等形式。
3.4构建农村流通人才培养模式
在农村流通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农产品流通企业、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联动又互为要素三方主体,构建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三方主体的良性互动。因此要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中枢的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依托产业办专业,依靠专业促产业”的思想,推行产教统一、工学结合、工读合一的弹性培养途径,把学校、企业、学生紧密联系成一体。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培养,企业能够借助高职院校的智力因素,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能借助企业这个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扩大了知名度;学生能得到锻炼,了解行业最新需求与资讯,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小星.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2009,(36).
[2]任伟.浙江省农村物流现代化发展[J].现代物流,2011,(3).
[3]章志平.农产品流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