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古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开启想象之门,感悟古典诗歌意象的“象”外之“意”

开启想象之门,感悟古典诗歌意象的“象”外之“意”

[作者:5189lw[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曹操也曾在诗中写到过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中写了大海水波动荡、波涛翻涌、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势,这里的“沧海”与元稹笔下的“沧海”意象不同,曹操笔下那广阔无边、涵盖日月星辰的“沧海”是一代枭雄曹操自己博大的政治胸襟的写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就曾把帝王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容量进行类比,文中写道:“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曹操恐怕也是受到前人启发,才创造出吞吐日月星辰的“沧海”意象吧。

在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不了解意象的文化意蕴就不可能真正读懂诗歌,因此,教师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就不能只停留在诗歌中意象描写的表层,要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描写的表层去把握意象的文化意蕴,这也同时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看到这类意象时,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意象想到与它相关的传统文化底蕴,由传统文化底蕴想到诗人寄托其中的情感,找出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品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三、把握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感悟意象的审美意蕴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把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这是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由于知觉活动的积极组织,所以“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构成它的“部分”意义之和。也正因为如此,“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④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诗歌的意境也是一个整体。“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⑤在一首诗中常常有几个意象,诗人通过创造一组意象群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许多意象共同组成了诗歌的意境,但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远远大于这些意象之和。在这个意境整体中,各个意象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意境,但是意境一经形成,又对构成它的每个意象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和各部分之间的互相依存,即使是同一个意象,放到不同的诗歌意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意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和意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来分析诗中每个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试比较下面两首诗中的芙蓉(即荷花)意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水中盛开的芙蓉(即荷花)艳丽芬芳,不辞辛苦地去采摘准备送给日思夜想的妻子,可是采到芙蓉后才想起妻子远在万里之外,采到手中的荷花也只能自己独自欣赏了。长路漫漫,归期渺茫,游子只能常年忧伤。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 “芙蓉”、“芳草”、“旧乡”、“长路”和 “游子”。夏日盛开的芙蓉花本来是鲜艳美丽的,单从色彩、形状、气味等感观印象看,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愉悦的,且让我们联系诗中其他几个意象来看看:诗中的观察主体是“游子”,“游子”是“忧伤以终老”的,“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草”在古诗中常用来代指离别之情,《楚辞·招隐士》中就写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宋)范仲淹在《苏幕遮》中也写道:“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意,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从其他几个意象看,整首诗的基调是忧伤的,虽然芙蓉花给人的感观印象是令人美好愉悦的(所以游子才去采摘它准备送给心爱的人),可是由于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它也打上了忧伤的基调,成为“游子”怀乡之情、思妻之情的寄托,变成了一个忧伤清美的诗歌意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描写了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美丽风光,六月的杭州已是炎炎夏日,但清晨应该还很凉快,尤其是位于西湖西南面的净慈寺一带,由于地处山水之间,自然有阵阵凉意。这天清早,诗人走出净慈寺送好朋友林子方离去,路过西湖边,微风阵阵、空气清新,眼前的景色更是令诗人惊喜赞叹: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迎风招展,一直铺展到天边,在朝阳的映照下,荷叶更加翠绿,荷花更加娇艳,真是美不胜收!诗中写到几个意象:“西湖”、“天”、“莲叶”、“荷花”,这里的“西湖”是夏日六月清早的西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面宽阔、荷花盛开;这里的“天”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清晨的天空,没有阴云密布,也没有日中时的酷热和嚣尘,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湖水相接,天水相连,构成了从天到地的宏大画面;这里的“莲叶”是碧绿的、茂盛的、生机勃勃的,一直生长到天水相连的天边;这里的“荷花”是粉红的、娇艳的、在朝阳映射下更显得明艳照人。诗人置身其中,是满心欢喜的,他面对着眼前美景,情不自禁地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夏日的西湖美景确实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季节啊!开阔的湖面,开阔的天空,碧绿无穷的莲叶,红艳美丽的荷花,明媚的阳光,构成一幅色彩艳丽、生机勃勃、壮阔无边的夏日西湖荷花图,整首诗的基调是明朗艳丽的,和诗中的其他几个意象一样,诗中的荷花意象也打上了明朗艳丽的主基调,经过了观赏者——作者的心灵创造,带着欣赏者的愉悦,展现着它别样红的娇艳美丽,生机勃勃,一直盛开到天边。

同样是荷花意象,放到不同的诗歌意象群中就有了不同的审美韵味:前者是清美的,后者是明艳的;前者是孤单落寞的,后者是热闹而充满生机的;前者是忧伤的,后者是喜悦的。与前一个荷花意象相呼应的意象是忧伤的“游子”,遥远的“旧乡”,漫长的“道路”,离别的“芳草”;与后一个荷花意象相呼应的意象是清澈开阔的“西湖”、湛蓝空阔的“天”、碧绿茂盛、一直生长到天边的“莲叶”。两首诗意境的整体基调一忧伤,一明艳。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把诗歌中所有的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感受这个艺术画面的整体基调,通过诗歌的整体基调,通过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诗歌中每个意象的审美意蕴。

意象是古典诗歌的灵魂,感悟意象的“象”外之“意”是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情感意蕴、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象”外之“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才能走进那虚幻的诗歌艺术空间,触摸到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到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

 

注 释

①本文研究的古典诗歌是指广义的诗歌作品,包括诗、词、曲等。

②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28页。

③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29页。

④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98年3月第一版,第94页-95页。

⑤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第70页。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