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古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论曹雪芹的创作心理

论曹雪芹的创作心理

[作者:于悦[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二、心理状态:矛盾 
  作家创作时矛盾的心理状态,几乎是伟大作家的共同特质。因而使作者无法形成一种明确的、完整的人生观。 
  曹雪芹开篇即说“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有脂砚斋评语“四句乃一部之总纲”[2],又有《好了歌》作文章的思想,曹雪芹又刻画了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形象,在与林黛玉的对话当中,又有“无立足境,是方干净”[1]这样的话。“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1]便被认为是曹雪芹的人生观。而事实上,曹雪芹一直在色、情、空三者之间矛盾着。 
  在人物描写方面,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仙子,如同但丁笔下的贝亚特里采一样,曹雪芹将林黛玉抬高到一个精神引导者的地位。作者笔下的宝钗有着封建社会赋予她的一切美德,怀有少女的热情,却用冷香丸来克制自己,以把自己培养成伦理道德所规范的贤惠女子。曹雪芹在刻画这两个人物的时候,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挣扎的过程,即到底是注重封建秩序还是注重个体自由。尽管曹雪芹在心理倾向上是偏重黛玉的,但是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封建秩序,他要摧毁的,也是他赖以生存的家,而这家庭中的脉脉温情,曹雪芹又是极其热爱的。曹雪芹对这两个人物的矛盾心理,也就是曹雪芹自我思想的斗争。 
  还有一些场面的描写,也是矛盾着的。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卫,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回本应该是悲痛和沉重的,但写葬礼不描写对逝者的悲痛,主要笔墨却在展示凤姐的管理能力上。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本应该是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但是这场面却是一片悲痛。曹雪芹意识到,所谓喜庆的事,也未必喜庆,所谓的悲凉,也未必悲凉。另外,《情僧录》这个作者曾考虑过的题名也可以看出,到底是如第一回所说的“大旨谈情”,还是“自色悟空”,其实作者也是矛盾的,他想做的是情僧,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曹雪芹毕竟不是圣人,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无法“自色入空”。 
  正是由于曹雪芹的这种对于封建家族和个体自由之间选择的矛盾性,使《红楼梦》没有成为一部反封建式悲剧的作品。如果曹雪芹对这个家族完全否定,那么贾宝玉就应该被描写成一个斗士,与父母作斗争,与封建体系作斗争。曹雪芹意识到封建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有它自己的好处,他本身也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只是他“困惑不解,说不清为什么一个看来遵循道德秩序的世界里,竟会出现这样悲惨不幸的事情。”[4]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