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古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论清末新政“民智未开”论调的合理性

论清末新政“民智未开”论调的合理性

[作者:罗雅文[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二十世纪初,清王朝在封建君主专制受到西方威胁下,被迫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开始晚清最后十年的自救。但其表面上摆出救国姿态,实则是继续巩固和扩大权 
  利,故以“民智未开”为口实,缓行宪政。在这场自救中,“上等社会”极力将改革控制在封建体制内,“中等社会”也未能担当起改革的领导责任。“下等社会”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智识程度较低 
  ,还不具备认识和接受新制度和新习惯的能力。因而晚清政府提出“民智未开”论调来缓行改革也有其部分合理性。 
  关键词:新政;民智;开启智识 
  社会的革新,牵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加深改革的复杂性。此文在于探析在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中,民众的近代化思想发展程度是否已达到一个现代国家公民的标准,其国民素质是否能迎接社 
  会的新陈代谢,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过渡到先进的宪政制国家。 
  一、“上等社会”——改革的阻碍者 
  (一)“新政”中的保守主义思潮 
  领导和参与这场改革的不仅是先进的官僚和知识分子,还包括“既得利益的统治集团,包括政府诸公、鸿儒硕彦、各地疆臣、驻外公使等。”[1]统治集团内部对改革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作为领导改革 
  的最高统治阶级——清政府,改革态度暧昧。表面上欲实施革新以自救,实则一味集权,不愿放弃几千年来至高无上的皇权。清政府内部官僚阶层更是分化,一部分代表社会旧势力的官僚阶层,僵化、 
  保守、腐败,有拯救王朝之心,而无变革之意,从而以名教纲常、民族文化等来抵制、破坏变革。 
  (二)立宪缓行派与立宪激进派的论争 
  在1905年至1911年的清末筹备立宪过程中,立宪缓行派以林则徐、魏源一类的开明人士为代表,欲将改革控制在封建体制内,以中国国民的智识不足作为论调,缓行立宪,由君主实行开明统治,认为在 
  清政府的权威日益削弱的情况下,骤行立宪会导致国民政治参与度的剧急膨胀,引发社会动荡与政治失控。而立宪激进派属于激进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主张继续保持以 
  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能参与政权;奕劻、徐世昌、张百熙等为代表的激进派不满意清朝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