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古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论清末新政“民智未开”论调的合理性

论清末新政“民智未开”论调的合理性

[作者:罗雅文[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不过是要赶走一个皇帝,再迎来一个皇帝而已。而清末新政是引进外来文化与制度,是要彻底否定皇帝的权威,这就使得绝大部分民众很不适应,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使他们本能地对陌生的新体制加以 
  抵制。 
  再次,“变”这一观念也是中国普遍民众所不能接受的。“我国人是生就的固定性,最怕的是变动,只要是变,任何什么都要反对,改造民主,固然要反对,就是主张立宪,一般也要反对。”[6]并且 
  新政又要变动普通民众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故而民众更是反感。 
  (二)“上中等社会”为提携“下等社会”所做的努力 
  “上中等社会”为民众补上“天赋人权”这一课上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创办白话文报刊、办学堂、鼓励留学等。有识之士欲以报纸的形式,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介绍西方文化和新制度,对底层民众的民 
  智起到启蒙的作用。但大多白话文报纸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大多寿命不长,或断断续续出刊,或因经费不足而停刊。 
  在教育方面,中国封建教育基本上是愚民、顺民教育,统治阶级竭力把教育控制在自己手中。尤其在科举制度废除后,民间私塾、学堂日渐减少,基础教育极度缺乏,当时很多地方的乡绅、文人开办了 
  许多私立学堂。由于清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中规定,新学堂也采用考试制度,考试合格则授予功名,与科举无异。故而绅士阶层大力支持新学堂,目的是希望保持其特权,而并非培养真正人才。清政府对 
  开办新学堂极其谨慎,以培养“遵从孔教,爱戴大清帝国”的人才为目的,使得新式学堂培养不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在绝大多数国民文化素质低下的前提下,要开启民智,应该多开办小学堂以普及基础教育。但统治阶级急躁冒进,主张开办专门高等学堂,直接授下等群众以西方最先进的民主理论、政治体制,事实证 
  明是不可行的。所以,当时提出兴办教育的主张是正确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但清政府为了一己之利益,千方百计控制办学堂,是不能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的。 
  故而梁启超曰:“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不效覩者,何也?则于新民 
  之道未有留意者也。”[7]但是激进的立宪派主张先建立起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而不是首先注重新民的培养,对“下层民众”知识过于乐观,脱离中国社会现实,本末倒置。清政府虽提出“民智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