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古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隋唐五代时期的扬州及其城址

隋唐五代时期的扬州及其城址

[作者:祁强[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池。早在远古时期,淮夷生活在扬州这片土地上,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越战争使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为进一步北上伐齐,吴国开凿了一条贯通江淮的河道,吴国在邗建城,此即最早的扬州城。后楚怀王在邗城的基础上修建“子城”和“金城”两城池。东汉时期,扬州城市规模和生产水平有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扬州作为江淮军事重镇,在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如东晋太和四年(369),“以温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5](2576),桓温率兵五万北伐,“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发州人筑广陵城,移镇之”[5](2577),北伐失败后移民修筑广陵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发人筑广陵城”[6](399)。

唐武德年间建造唐大城和小城,乾符六年(879),“(高)骈至淮南,缮完城垒,招募军旅”[7](4704)。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命令韩令坤“发丁夫万余,筑故城之东南隅为小城以治之”[8](9579),此处“故城”即为唐扬州城。

隋唐扬州城,凭借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处于南北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发达,有“扬一益二”经济地位,同时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的商埠,成为继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后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地方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唐代著作中较早涉及扬州城区规模的是高彦休《唐阙史》:“扬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①所谓“重城”,乃指子城与罗城而言。子城为官衙所在地,有城垣相围,所以亦称“牙城”,“牙”与“衙”字通。罗城为市民集居及工商活动区,亦称“大城”[9]。“九里三十步,珠翠填咽”,当是指罗城街道之繁盛,而不是指城墙的周长。唐诗中经常提到“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张裕《纵游淮南》),“九里楼台牵翡翠”(罗隐《江都》)等都是朦胧的,“九里”“十里”不是确数,但表明一个相当的长度。从《唐阙史》及唐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扬州时繁盛情况,而且可以看出唐代扬州城区规模是相当大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现大量关于扬州城城址的研究成果。经考古查勘,考证当时官衙云集的“子城”(又称“牙城”,即“衙城”,是由内城、外城和附郭东城组合而成),即在今扬州之北蜀岗之上的丘陵地带,现尚有版筑的土垣城墙可寻[10]。探寻扬州唐代城址的范围以罗城为主,因为子城的范围遗迹已经比较清楚。子城

Tags: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李煜词中的“乐鲜愁殷”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