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罗汉寺石刻造像文化及其保护
起其繁荣时期面积缩小了一些,商业气息浓郁了,石刻造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破坏还在进一步的扩大,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得到了修复,又新修了许多建筑与造像,但早已是今非昔比。
罗汉寺现在的主要建筑结构是由大山门、济公殿、明碑亭、古佛岩、大雄宝殿、五百阿罗汉堂、藏经楼、禅堂、妙香餐厅等组成。文物除了两尊缅甸赠送的“释迦牟尼成道玉佛”、临摹印度壁画“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图”、唐明两代的大藏经、梵文和藏文经典以及古籍字画等之外还有就是石刻造像。石刻造像主要是石碑、塑像和古佛岩,石碑在门前的明碑亭,上面是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刻的“西湖古迹”四字石碑。罗汉堂内造像泥塑像和铜铸像,其造型细腻精巧、神态逼真。主要塑像有十六尊者塑像和铜铸像,还有清代罗汉堂五百罗汉,这些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下来的,嘉庆年间木刻的释迦牟尼说法的图案,此图属于常州天童寺五百罗汉浮雕的仿制品,是存于大雄宝殿中的珍贵文物;铜铸像是明代的“西方三圣”。古佛岩,于罗汉寺大门内通道两旁排列,此处也称罗汉洞,7尊佛象也称为古佛崖,该佛岩石刻东壁长24.45米,高3.52米,有佛窟龛7个,造像25尊;窟龛造像最大者高1.5米,最小者高0.12米。西壁长21.5米,高约3.5米,有佛窟3个,佛龛12个,造像269尊;龛造像最大者高1.4米,最小者高0.26米。在古佛岩石刻造像中,佛涅槃像(俗称“睡佛”)、菩萨、罗汉、观音等大小四百余尊以及龙、虎、象等石刻造型的艺术风格与大足宝顶山石刻相类似,其时代也大略相近[1]。
罗汉寺位于重庆市政治经济中心,人口密集,古代也属于经济政治的中心。通常寺庙都建于山上,远离喧嚣,但罗汉寺却建于闹市,从历史记载来看,占地面积较小,古代建寺的地势也非常险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建设是非常困难的,它的存在必定是当时政治经济衍化而生的产物。罗汉寺内石刻浮雕的建筑模式,说明以前该寺是靠山岩体而建的寺庙,不然,在以前也不会称其为罗汉洞。罗汉寺现处市中心闹市区,方园百里都是平地,平地建寺之所以会有大量的岩石进行雕刻,是由重庆的地形所决定的,重庆在秦之前属巴,乃蛮夷之地,所处渝中半岛,山高平地少,而现在的平坝也多因人为原因才变为平地,如今所修的公路大都是沿山开凿出来。根据重庆的地理情况,当时此地背靠山岩,和重庆的许多其他寺庙一样依山而建,所以有石料可供石匠们进行雕刻,当时大足石刻对其影响也颇大,当地人也由此受到了启发,就近进行石雕,便于祭拜
Tags:
上一篇:武汉会战时期国民党长江流域江防军研究下一篇:东周青铜提链壶的类型与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