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青铜提链壶的类型与分期
六段,A、Ba、C型提链壶均不见,仍出有Bb型Ⅲ式、Bb型Ⅳ式、Bc型Ⅱ式、Bc型Ⅲ式提链壶。
其中,第一段、第二段所出提链壶类别较少,数量有限,仅有A型和Ba型Ⅰ式提链壶,因此归为一期。其年代大致为春秋早中期。第三段和第四段出土青铜提链壶数量最多,类别也更加复杂,新出现Ba型Ⅱ式、Ba型Ⅲ式、Bb型全部、Bc型Ⅰ式、Bc型Ⅱ式和C型提链壶,因此归为一期,大致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五段和第六段,出土提链壶数量较上一期有所减少,类别也没有上一期丰富,A型、Ba型全部、Bb型Ⅰ式、Bb型Ⅱ式和C型提链壶均已不见,除新出现Bc型Ⅲ式、Bc型Ⅳ式提链壶外,其余均是已有器形,因此将此二段归为一期。第三期的大致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从以上分期中,可以看出东周青铜提链壶由产生到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
(二)各期特点
第一期:属于这一期的提链壶目前发现有2件。其中A型方腹提链壶仅见于第一期,盖顶中央均有立鸟形装饰,器盖两侧各有一钮衔环,环与提链套接;鼓腹,下腹部一侧有竖钮,平底;提链链节类似8字形,无捉手。Ba型Ⅰ式提链壶出现于本期二段,形制与A型壶有一些共性,器盖两侧均有钮衔环,与提链套接,下腹部一侧有竖钮。不同的是腹部由方腹或小罐型变为圆腹,盖顶的立鸟形装饰已不见,简化为半环形钮,壶身纹饰也较简单,仅在腹部有两圈凸弦纹,提链链节为哑铃形,开始出现弓形捉手。上述2件壶均出自山东省境内,早段为方腹提链壶;晚段出现圆腹提链壶,是后来提链壶的主流形态。出土地点分别为滕州和济南,属薛、莒等国势力范围,均为东夷小国。由此可见,东周青铜提链壶产生之初具有较为一致的形态特征,且均出自山东境内,具有东夷特色。
第二期:属于这一期的提链壶数量最多,粗略统计有30件左右,几乎涵盖了已知青铜提链壶的所有类别。Ba型Ⅱ、Ⅲ式提链壶,仅见于此期,从早到晚均有发现,主要出土于山东地区,另外河北、山西也有零星发现,提链壶整体形态与Ⅰ式没有太大区别,仅增加了圈足,且Ⅲ式圈足高于Ⅱ式。Ba型壶是山东地方风格的延续,且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Bb型提链壶的出现时间晚于Ba型提链壶,是本期新出现的器类,主要出土于河南地区,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地也有少量出土。Bb型Ⅰ式壶主要出土于山东、山西和河北地区,纹饰均为络绳纹,有北方民族特色。Bb型Ⅱ式主要出土于河南、湖北两地,纹饰为龙纹和火纹。Bb型Ⅲ式主要出土于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受到山东地区的影响,器盖两侧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