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历史、情节三者的完美融洽
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歌,纪念塔。”③《西厢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革命精神的爱情婚姻观,也正符合恩格斯的一段重要论述:“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④
二
在封建社会时期,“门当户对”是封建婚姻制度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可以说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这种观念源自于在东汉时期就有的门阀制度。到了晋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南北朝时期的世族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的打击,隋唐以科举取士,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使许多庶族出身的士子有了更多的仕宦机会,门阀制度渐次没落,但崇尚门第的风气在唐代社会仍在延续。而在唐代士大夫阶层,他们之间互为婚姻,以礼法家教自命清高,门第观念发展到了一个极端。据《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载:唐太宗深恶“山东士人,好自矜夸,以婚姻相尚”,“以为甚伤教义”。对官修《氏族志》以清河崔氏干为第一等,大为不满,下令重修,把崔氏干列为第三等。⑤据唐刘(食束)《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为子向山东士族求婚不遂,怂恿高宗下诏禁止最著名的士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代门阀氏族——“七姓十一家”之说。对于这些大族,文宗更是无可奈何。《太平广记》载:文宗为太子李永选妃,士庶感到不安。文宗知道后,对宰相说:“朕本求郑门衣冠女子为新婚,闻在外朝臣皆不愿共朕作情亲,何也?朕是数百年衣冠,无何,神尧打家何罗去。”不久,太子暴死,这件事作罢。⑥后来唐文宗为之大发感慨:“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见《新唐书·杜兼传》)可见崔家的显赫势力。
《西厢记》及其素材本唐元稹的《莺莺传》、基础本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都是以唐代这一历史为背景,深刻揭示和反映了唐代这一历史事实。从传奇到杂剧,主要人物,崔莺莺及其崔老夫人郑氏,作品中无论有无说明人物身世,单从人物姓氏和关系就能看出,莺莺的父母崔、郑结合就是当时最时尚的“门当户对”的婚姻,他们的女儿崔莺莺,就成了显赫望族的千金。当时,能与七姓中的千金结为伉俪,是多少士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到这里,我们可以假设,《西厢记》中,如果崔莺莺遇到的是七姓十一家的子弟,而不是张生;或者,莺莺是七姓之外的莺莺,张生仍然是张生,《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