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历史、情节三者的完美融洽
》的主题思想将要重新定位,其思想价值将被大打折扣。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作品中人物姓氏特定的含义。但通过对素材本《莺莺传》、基础本《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比较,三个版本人物姓氏相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还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有些相差甚远。
《莺莺传》是一篇传奇小说。说的是,唐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住在普救寺,与寄居寺中的崔莺莺相识。在婢女红娘的撮合下,二人在西厢同住凡一月之久。后来张生去长安赴试,抛弃了莺莺。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崔家并非相国门第,张生并非礼部尚书之子。 但“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可见崔张还是亲戚,门第高低悬殊不大,不存在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也体现不出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主题。从其中的情节和最后的结局可以看出,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作者欣赏张生对莺莺的轻佻态度,不仅宣扬女人是祸水的思想,而且称张生负心背义行为是“善补过”。有人说,张生就是元稹本人,显然元稹的创作意图是为自己、为当时不入望族的儒生的类似行为的开脱。鲁迅先生在《唐宋传奇集》的后记中对这篇作品作了尖锐的批评:“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打破窠臼,一改文体,并将全文不满三千字的《莺莺传》,洋洋洒洒扩改出五万多字。非但使《西厢记诸宫调》有了自己的戏骨,能与原著分庭抗礼,更直接影响到后来王实甫的再创作思路。但就其作品思想价值还是不能与王实甫的处理相比的。作品中介绍了崔张身世,维持反对望族集团的门当户对的婚姻思想,还把崔张爱情悲剧改为大团圆的喜剧,赋予了作品歌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可以说,董解元笔下的西厢故事犹如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漫漫长夜中的一盏灯,让那些被封建礼教束缚几千年的青年男女看到了希望。但这盏灯不是一盏明亮的灯。因为,在作品中,董解元表达了“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观念,并且把崔张之爱,与“报德”“功名”连在一起,仍逃脱不了“门当户对”的嫌疑。这就决定了积极主题的不彻底、不坚定性。
在《西厢记》中,崔张固然是才子佳人,但作者没有把他们的结合归结为“才子配佳人”这一主题上。而是通过大篇幅的情节渲染他们的一发难收的“情”,得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观点。从另一角度看,作者交待了张生虽是礼部尚书的儿子,但父亲不幸早亡,母亲随即辞世,家道败落,“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学四方”。崔莺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