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新闻类 > 正文阅读资讯:2008年《纽约时报》头版涉华报道研究

2008年《纽约时报》头版涉华报道研究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

  之前的金牌得主在四年里一直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不能再次取得胜利则会让整个国家失望。很多人尽管受了严重的伤但仍然在备战奥运。女子举重运动员唐功红虽然患有高血压仍坚持到今年年初,她的总教练说“这随时威胁着她的生命” [3]。

  2.对西藏问题的报道分析。关于西藏问题的报道中有3篇发自北京,内容分别为西藏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以及中国政府打算会见达赖特使;2篇发自美国,内容为中国留学生抗议西方媒体对西藏问题的报道;1篇发自印度达兰萨拉,内容为达赖在印度的活动。这6篇报道中没有一篇发自西藏,不知是因为人为或客观的原因导致《纽约时报》记者无法进入西藏采访,还是《纽约时报》本来就没有派记者前往西藏采写新闻的打算。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在美留学生的活动先后两次登上《纽约时报》头版(Chinese Students in U.S. Fight View of Their Home, Chinese Student in
U.S. Is Caught in Confrontation)。

  以下是《纽约时报》有关西藏问题报道的内容:

 

   案例3:“我们压抑了太久,”参加了南加州大学演讲的另一个研究生Jasmine Dong说。Dong这么说并不是指中国学生受到了自己政府的压制或审查。她指的是西方新闻媒体不承认中国取得的进步或海外华人的声音。

  无论中国做什么,这些学生说,在世界舆论的舞台上它无法取得胜利。“当我们有一亿人口的时候,你们说我们在破坏星球。/当我们试着控制人数的时候,你们说我们侵犯了人权,”这是一首由“沉默、沉默的中国人”发布到互联网上的诗,并被一些学生引用,认为准确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当我们贫穷的时候,你们把我们看作狗。/当我们借钱给你们的时候,你们因为债务而指责我们。/当我们发展工业的时候,你们说我们是污染者。/当我们把商品卖给你们的时候,你们指责我们造成全球变暖。”

  ……

  学生们认为中国为西藏花了数十亿建学校、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当被问及西藏人是否想要这样的发展时,他们看起来是茫然的[4]。


  三、文本分析结论

  从总体上来说,2008年全年《纽约时报》头版的涉华报道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和经济改革三十年来,中国逐渐发展为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大国、强国,在经济、社会、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是一个不够自由、不够民主、不够开放、人权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国家。本文试图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美国民意等方面分析《纽约时报》为何选取这些角度报道中国。

  (一)国家利益的需要

  美国和中国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上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希望中国通过改革渐渐向他们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文明”靠近,但同时又担心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会成为美国潜在的威胁。美国亨利·卢斯基金会副主席特瑞·罗兹对此总结道,“美国人对中国的感情是一个爱恨交织的历史循环,我们对中国的态度是充满矛盾的。当中国国力衰弱、疆土分裂时,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往往比较正面,但当中国强大起来并具备向外发展的潜力时,美国的中国形象则趋于负面。美国人对中国的这种不确定的、自相矛盾的看法影响到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价值取向,同时媒体又反过来进一步左右了美国普通公众的对华认知,这种交互作用最终反馈到中美关系上,必将深刻影响日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和走向” [5]。

 

  (二)意识形态的差异

  在美国意识形态这个词带有贬义的色彩,他们往往用价值观、信仰等词代替意识形态,但实际上,意识形态对个人甚至整个国家都有着潜移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民主、自由、开放、多元化、人权、个人主义等主流价值观深深烙印在美国人的思想中。美国的意识形态根植于一种自由的个人权利观。这一核心理念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只有两个——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世界和以美国的敌人为代表的‘邪恶世界,而美国的使命是要捍卫自由世界和消灭邪恶势力[5]。

  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平衡向来是《纽约时报》信奉的理念,然而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纽约时报》所展现的中国是西方主流价值观关照下的中国,是带着“社会主义妨碍政治民主和个人自由”的前见截取的关于中国的图景。因此,《纽约时报》头版会一再关注中国民众抗议政府的行为、政府对互联网、宗教信仰等的管理、人权倡导者的活动等,这是美国人不理解、不认同的中国,也是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被改变、被拯救的地方。

  (三)美国民意的影响

  美国媒体的商业性导致媒体必然要迎合受众的口味,当然,对于《纽约时报》这样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严肃报纸来说,迎合并不意味着媚俗地跟着受众的喜好走,不过,它仍然会受到大多数美国人的意见即所谓民意的影响。美国学者阿尔森在谈到美国人的特性时指出:“美国人通常认为,他们的国家是最优秀的国家。它是个经济和军事强国,其影响遍及全球各处。美国人通常还认为,他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可能是一种最好的制度”[6]。美国民众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事情,甚至将推广美国式的自由民主视为己任。总的来说,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一个近代历史积贫积弱的国家、一个经历变革逐渐发展日益强大的国家,这些印象片段是模糊的、矛盾的,尤其是中国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可能造成美国民众心理上的不适应。

  李普曼曾说:“我们不是先认识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认识” [7]。美国对中国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渐消除偏见、修正认识的过程。偏见未必是出于恶意,而消除偏见需要一个过程,可能是艰难的过程。从繁华中看出问题也许正是《纽约时报》所追求的深度,而无论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还是民意影响的角度来看,深深植根于美国人思想中的自由和民主的理念都有内在的同一性,因此,《纽约时报》所选取的报道中国的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了。2008年《纽约时报》头版的涉华报道中,我们听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声音,尽管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歪曲了的声音,但毕竟是一种进步。《纽约时报》的记者在报道西藏问题时写道,抗议的中国留学生并不清楚西藏人民是否想要政府推动的现代文明,那么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否清楚全世界人民是否想要美国式的自由民主?让世界了解中国,需要发出中国的声音,然后在不同视域的碰撞和融合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


  参考文献

  [1]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ANDREW JACOBS[R].纽约时报,2008-08-20.

  [3]HOWARD W. FRENCH[R].纽约时报,2008-06-20.

  [4]SHAILA DEWAN[R].纽约时报,2008-04-29.

  [5]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6](美)阿尔森.怎样了解美国人[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2(6).

  [7](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