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报道的困境与前景
【摘要】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媒体市场化经营的完善,负面报道作为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蓬勃发展起来,冲击着传统的以正面报道为主的传播理念。媒体的责任在于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负面报道中注重利的权衡,度的把握,理的探索,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的转化。
【关键词】负面报道 发展困境 发展前景
一、我国媒体公认的“负面报道”的概念
负面新闻报道的提法在中国由来已久,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是是非非长久以来存在于新闻从业者的争论中。
学者张威在其著作《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中,曾这样定义负面新闻报道: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一般说来,犯罪、性、丑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类事件往往是它报道的重点。对于具有社会内容的负面报道来说,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震惊、警醒。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所谓的“负面”更多的是聚焦于事件本身的性质,而不是事件的结果。但众多学者仍然认为,这种关于负面报道的笼统提法有失严密性。他们认为,讨论负面新闻报道,必须脱离一种简单的,泛泛的思维模式,代之于具体的、微观的、分类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进行理论定位;在政策的制定上以及相应的媒体实践中,才不至于犯简单“一刀切”的毛病;传播效果也才有效。
我国的媒体比较认同后者的观点,他们把负面报道分为批评揭露性报道、社会危机事件的报道、黄色煽情新闻的报道三大类。
二、我国负面报道发展的困境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负面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块禁区,新闻界和学术界都慎于提及。尽管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新闻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以正面报道为主仍然是媒体报道的主要方针。据统计,在2001年至2004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中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甚至更少,而且在报道力度和报道篇幅上也相对较弱;央视的《焦点访谈》,1998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中所占的比例是47%,到了2002年下降为17%;一向锋芒毕露的《南方周末》也被逐渐磨得没有了棱角,批评揭露性报道的比例只占办报初期的70%左右。
三、我国负面报道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媒体的市场化经营和民主制度的发展给负面报道的发展带来契机
进入90年代以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媒体的市场化经营体制逐步形成。负面报道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市场需求为首当其冲的因素。媒体希望建立广泛的读者群以吸引各方面的广告客户。为了抓住读者,它们从枯燥的哲学、金融、政治转向对暴露社会阴暗面事件的报道,采用煽情手法,描写有关性丑闻或犯罪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媒体“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逐步形成,也是负面报道蔚然成风,长盛不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继问世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名牌栏目,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节目中有大量引起各界人士关注的负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