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报道不可过度追求“新鲜性”
【论文关键词】新闻报道 新鲜性 新闻要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当下新闻报道中过度追求“新鲜性”的表现、原因以及负面影响,探讨规避和杜绝此类问题发生的对策。
一、新闻报道中过度追求“新鲜性”的表现
新闻报道中所谓的“新鲜性”,是指时间“新”,内容“鲜”。当下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对“新鲜性”的过度开发愈演愈烈;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媒体由于其便利性和即时性,也当仁不让地加入了此番混战。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标题党”大行其道,新闻报道变得“新鲜”又“吸睛”,“给力”又“雷人”;只要能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纵观当下,媒体新闻报道中对“新鲜性”的过度开发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时间上同步甚至超前
诚然,新闻报道是要讲究时效性的,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新闻稿的发表之间时间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越明显。新闻发迟了,就成了旧闻,沦落为明日黄花。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很多记者却只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时间同步到进行“摆拍”的地步。比如:2005年发生在厦门的“记者守株待兔摆拍摔跤事件”,躲在暗处的镜头同步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至于“超前新闻”更是不胜枚举,名人在媒体中“被去世”已非首次。2010年6月,就有媒体超前报道金庸“去世”的消息。
2、内容上追求猎奇
新闻报道要追求新闻的内容新,因此,新闻工作者如果挖掘或采写受众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的新闻内容,会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当下许多新闻报道只一味地追求内容上的推陈出新,不惜八卦、毒舌、旧瓶装新酒,甚至对相关新闻事件搞“媒体审判”。譬如说,2010年诸多媒体一窝蜂地对“犀利哥”的关注,对“蒜你狠”的相关报道,新闻报道在内容选择上的猎奇可见一斑。如此一来,追求“内容新”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就本末倒置了。
二、新闻报道过度追求“新鲜性”的原因
1、迎合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
“研究、重视、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要,已经成为今天所有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的共识和必需。”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体内容的取舍。记者、编辑的选择最终还是由受众支配的。他们理所当然选受众想听,想看,想知道的。其次,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体的风格定位。作为新闻媒体必须在充分了解自身受众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定位自己的风格,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这种需求。第三,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体变革的方向和进程。受众是传媒的财富之源,拥有庞大受众基础的媒体才能发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界站稳脚跟。
2、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
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都为传媒业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这种竞争的加剧不仅体现在传播速度、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的较量上,更体现在对有限受众群体的争夺上。各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不断挖掘着新闻价值要素的同时,也竭力使自己的传播内容“别出心裁”;新闻的“新鲜性”便首当其冲成为了广大新闻工作者追逐的焦点。由一味追逐和过度开发演变成最后的八卦和猎奇。这也给媒体界乃至社会大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的负面影响。
三、过度追求新闻“新鲜性”产生的负面影响
1、极易滋生假新闻
有关假新闻的负面影响,《新京报》首席编辑、评论员曹保印为此撰文《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京报〉一则失实报道谈起》,其中一段话颇具概括性:“这则报道失实的原因,就是相关采编人员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常识,没有做到足够的敬畏,质疑的意识不强,核实的力度不够,新闻源过于单一,缺乏多方面的实证,以及记者‘不在新闻现场’等。什么时候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视为最低的也是最高的标准,并且恪守这个标准,什么时候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失实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真相,什么时候才能具备‘百年大报’的品质和风范。”以2010年度《新闻记者》评出的十大假新闻为例,几乎每一条假新闻都有共同点:“轰动性”、“新鲜性”。其实假新闻的产生,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大体有主观假新闻和客观假新闻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