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新闻类 > 正文阅读资讯:试论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

试论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1.顺应精神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要同时顺应读者的精神世界和记者的精神世界。新闻报道的对象是读者,因此报道内容要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要有读者意识、群众观点。读者需要及时、生动、严谨的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的存在正是读者这一需求得以实现的要素。新闻报道还要顺应记者的精神世界。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当客观条件或主观能力有局限时,记者需要通过语言选择,顺应这些“局限”,达到报道目的。
  2.顺应客观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如果要完成报道,就离不开模糊语言。例如,在灾难发生,死伤人数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模糊词,才可以严谨地表达。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报道及时进行、内容更加严谨。
  3.顺应社会需要
  社会有自身的运行规则、道德标准、行为准则,新闻报道不能违背这三方面。新闻报道中,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顺应人们所共知的社会准则,例如:新闻报道对于未成年人、法院尚未宣判的犯罪嫌疑人,要保护其隐私。国家机密信息,在报道中要严格把握。模糊语言使这种社会需要得以实现。
  模糊词语在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在新闻报道这个追求语言真实、准确的领域中同样如此。 它们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只要加以合理运用,反而可以达到简练、生动、避免争端效果。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各有其道、在不同的范畴发挥作用,相得益彰,综合运用起来,既可以保有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又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指出:“准确性在一种情况下要求更大的精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要求容忍一定的模糊性”。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模糊与精确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运用恰当可以让报道严谨、生动,运用不当则可能削弱新闻价值,恰当处理模糊与精确的关系,该模糊时模糊,该精确时精确,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既准确客观 ,又具备可读性。
  参考文献
  [1]李国英: 《新闻模糊语言初探》,《湖北社会科学》.
  [2]刘宁:模糊性词语及其语用功能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06期.
  [3]金朋荪、焦亚楠: 《新闻模糊语的语用学解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94期.
  [4]何光先:《基础、创新与价值》,《新闻学论文集》.
  [5]维索尔伦: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国语教研出版社 2000.
  [6]刘保全、贲慕琴:《细节的魅力》 ,《应该这样写》.
  [7]陈原: 《社会语言学》 1983.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