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科技节目的立意与体现
科普性栏目,其主要内容是某种科学知识、原理、成果等,形象地向受众讲述其原理,像央视的“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等。总的来看,采用传统的科技节目形式开展科技新闻报道,显得有些单调和枯燥。所以要满足广大观众对电视科技节目的要求。在形式和方法上需要有新的突破。如对于适合现场直播的重大科技事件,应该尽量现场报道,因为现场报道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优势的播报形式。对于动态的、存在着无法预料的因素或结果的科技事件,采取电视现场直播,不但直接、明了,而且充满悬念。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成功直播了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重大科技事件,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7年10月,对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太空之旅进行了新颖的报道。发射当天新闻频道推出了大型直播节目《银河系之夜》,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道科学视觉盛宴。节目一改过去科技新闻报道的“冷面孔”,采取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大型实景访谈演播室加快速多点动态跟进加多部门联动”。首先是在1000 m2演播室里搭建了实景,营造出模拟月球和太空的环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在直播中,改变座谈方式,主持人与嘉宾“站起来、走起来、演起来”,增强了演播室谈话的吸引力。节目还首次实现了带观众的新闻直播,提出“爱好者”对话“大专家”的概念,实现现场观众与主持人、专家的互动,使抽象的科技知识变为生动的故事展演。另外,在直播节目中还穿插了40多个独家背景短片,采访了多位权威专家。密集地介绍了相关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奔向月球并不是单纯的科学探测活动,还散发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毕竟,望着这个泛着金黄色泽的星球,嫦娥、吴刚、玉兔、月宫,这些醉人的字眼,已经让中国人遥想千年。因此,在直播过程中,新闻频道运用了一些浪漫的手法,通过直观的方式,贴合受众的接受心理,比起一般单纯生硬的科技新闻报道更具亲和力。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除了央视新闻频道在“嫦娥一号”发射当天精心准备的“科学大餐”外,其他各媒体也在探索新形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探月工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持续性的报道。在这些科技报道中,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报道,传递给受众的科技信息都不是唯一的,它们运用的背景材料和解释性报道方法,往往包含着更广泛的科普知识,成为了受众不知不觉接受科技洗礼的平台。
对
对
Tags:
上一篇:浅论新闻翻译(中译日)的严谨性下一篇:关于广电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