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商业人物报道的方法选择
荣是苏南地区难得的浮出水面的富翁,成为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苏南长期为‘冯根生难题’所困,企业领导占有企业股份很少,企业市值的升降与企业家财富的变化关系不大,虽然他们事实上控制着许多财富,但并没有被合法地私有化,导致苏南富翁相对稀少。”
从文章结构来看,除了第一部分“上了‘资本家的黑名单’”让主角亮相之外,后两部分“沙钢不相信改制”以及“苏南的暗疾”都在探讨地区的经济模式。将一个人物与一个经济模式密切联系起来,这是作者的力道所在。
总体上说,适合用这一方法论来处理的企业家并不多,因为企业家与经济模式之间难以有高度的契合,所以这一方法论的运用,容易显得生硬。
八、透过人物观察经济环境和商业文化变迁
事实上,不仅经济模式可以从企业家的角度切入,甚至整部商业史,也正是由若干个拐点式的人物连缀而成。他们就像水珠,可以映射中国商业环境的变迁以及商业文化的局限。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记者苏小和近来发表了一系列作品,比如《声声叹息荣智健》、《张维迎的行为艺术》、《牛根生的道德课》等,都运用了这种方法论。最大的特点是,文章不涉及任何商业运作的技术、管理和财务层面的问题,而直奔制度层面而去。
以《声声叹息荣智健》(《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2期)一文为例,当时的背景是荣智健下台,但作者不仅对人物进行分析,更跨越了荣氏家族的商业史,从而抽象出普遍的商业规律——“在中国生意场上,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的是官商结合的企业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促使企业在短时期内高速发展,富可敌国,却不能在更长的历史时期内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幸,荣智健竟然成为这种短视的企业方法的牺牲品。荣智健的失败,事实上是国有企业模式的又一次失败。”
总体上说,这样的写作方式,在目前的商业人物报道中呈现得不多,其困难在于为商业人物寻找历史坐标,从而向读者说明“为什么是他?他怎么能够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他在商业历史中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毕竟,在商业演进的历史中,为企业家找到恰当定位,这对于作者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视野都是一个很高的挑战。
结语
当然,这些方法论的运用,都得根据报道对象的特征作判断。这一方面,上文已有所阐述。此外,我们还面临如何选择报道立场,以及方法论与媒体之间是否适切等问题。
不同媒体往往有自己的立场。《中国企业家》就鲜明地提出要做企业家阶层的代言人。在《中国企业家》创刊20周年时,记者丁伟写道:“在‘企业家’群体还像野草那样从宽厚坚硬的石缝中顽强冒头的时候,这本杂志便不羞于自白:它有鲜明的企业家立场。”[4]而另外一些媒体对于商业人物则可能有着不同的立场判断。价值立场往往影响媒体对于方法论的选择。
此外,在媒体格局分化的背景下,媒体的读者群定位和刊物风格也愈加明晰,不同定位的媒体,适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论。相对来说,都市类报纸、综合性新闻杂志以及一些不紧跟新闻的财经刊物可能适合“描写企业家生活”这一方法论;追求新闻热点或凸显专业性的财经报刊,适合“行业人物报道”和“调查性人物报道”等方法论;而偏重人文情怀的报刊,则可以多尝试“寻找企业家性格和商业之间的关联”、“探讨企业家背后的经济模式”,或者“透过人物观察经济环境和商业文化变迁”等方法论。总之,方法论与媒体之间有一个互相适切的问题。
而面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商业新闻人物时,比如黄光裕被拘查,也许我们就可以运用所有方法论去展示。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太丰富的企业家,从任何一个方法论入手,都可能做出好文章。
[注释]
[1]引自南方周末记者张华所写的一个内部业务交流文章。
[2]迟宇宙.《人物报道的实战经验》[OL](05-12-26)[2009-6-15] http://www.xici.net/b491035/d33423632.htm
[3]相关内容见http://www.cnemag.com.cn/fenxplun/newsfx/2008-12-04/175248.shtml
[4]丁伟.《记录光荣,放大梦想 一本杂志,以及它承载的商业史》[J]. 中国企业家,2005年,24期:第275页
[参考文献]
1.丁伟.《记录光荣,放大梦想 一本杂志,以及它承载的商业史》[J]. 中国企业家,2005年,24期:第275页
2.迟宇宙.《人物报道的实战经验》[OL](05-12-26)[2009-6-15] http://www.xici.net/b491035/d33423632.htm
3. 张华. 《财富人物报道的八点心得》,尚未发表的内部业务交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