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角主义解读《堂吉诃德》
内容摘要:《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其影响力经久不衰,被广泛阅读和评论。以往研究中,除了从小说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传统角度入手,比较多的研究方向是揭示小说蕴含的后现代性。本文从后现代思潮中的视角主义入手,分析《堂吉诃德》的丰富内涵,探讨了叙事层次的多重性,书中人物解读视角的多元化和小说的自我指涉性,以此证明塞万提斯创作时有意识的视角主义尝试。 关键词:《堂吉诃德》 视角主义 后现代性 元小说性 米兰·昆德拉说,塞万提斯发明了现代小说。[1]不同于之前的文学作品,《堂吉诃德》因丰富的叙述层次和多样的视角观察而显得更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包括真实与虚拟的糅合、陈述的不确定性、戏仿手法的运用、建构解构性等。[2]在后现代思潮中,视角主义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 又译‘透视主义’。是风靡当代西方的一股重要哲学方法论思潮,也是后现代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该学派认为对世界的解释应是多元的,视角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因此视角主义者常常打破陈规,从多角度认识世界,他们拒绝从单一视角解释问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视角主义则成了有意识地多角度叙述,赋予小说人物多样的眼光和对传统小说创作手法的颠覆等。《堂吉诃德》在人物特征、叙述方式、故事情节和小说所体现的创作观都具有视角主义特征。 一.多层次叙述——一幅立体的画卷 《堂吉诃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述者的“多位一体”,即小说中的“多”位叙述者都是塞万提斯“一”人的化身。主要叙述者有三人:原始传记作者阿拉伯史学家熙德·阿梅德·贝纳赫利,译者摩尔年轻人和“我”这个整理者。根据视角主义的观点,“只存在有视角的看,只存在有视角的认识;我们谈论一件事情所表达的激情越多,我们观察事情能够使用更多不同的眼睛,我们对这件事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更加全面”。[3]多视角才能更真实反映现实,因此堂吉诃德的故事在多位叙述者的认证下也变得更为“真实”和丰富。这正是塞万提斯对文学作品的追求,他认为“故事最要紧的是真实”[4],并在序言中就说明“仿真”的重要性:“你模仿得越惟妙惟肖,你这部作品就越好”[4]。有了真实性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在看完小说后痛斥骑士小说,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