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社会文化 > 正文阅读资讯:石勒的民族政策初探

石勒的民族政策初探

[作者:王立洋| 打印 | 关闭 ]
日的农业生产中悄然进行着。   三、文化方面   游牧民族的军事战车碾碎了西晋帝国,但是文化较为弱小的“胡人”遇见空前高大的汉族文化大山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多数的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后多学习汉族文化来进行统治。同样,石勒非常重视汉族文化的学习,并且非常尊重汉族文化。在襄国“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椽,选将佐子弟二百人教之”。不久,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析之卫”。同时石勒还命令“各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当然可以想到石勒之如此,首先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一、广纳贤士,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吸收大量的精英。二、也可为汉族的知识分子阶层提供上升渠道,防止社会矛盾激化。石勒也深知在中原进行统治需用“中原”的方法。统治了中国四个世纪有余的儒家思想自然成为了石勒的首选。“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石勒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可见一斑。  另外,石勒还改进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令郡臣及州郡每年保荐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命张班、孟卓为左、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1这样使得在西晋末年以后近似荒废的人才选拔制度得以确立和改进。使得更多的汉族知识精英死忠与石赵政权。   由于石勒对于经济和文化的重视,后赵的都城襄国一时成为了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往来提供了舞台,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   四、结语   对于石勒的民族政策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报复性的屠杀汉人,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政策稳定了国内局势,在混乱的北朝中一度建立起了一个政治“稳定岛”。对于后赵的社会发展和民族交流、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温床。择其核心政策“胡汉分治”来看,“胡汉分治”政策在南北朝时期最早出现于刘汉政权,后被石勒仿效。是北朝的各少数民族政权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民族政策。“胡汉分治”是十六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政策,学者们对此也存在分歧,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万绳楠认为“胡汉分治”是一种制造民族对立而不利于民族融合的落后政策。冯君实先生在论及“胡汉分治”目的时,以匈奴汉国为例,认为主要在于保持依部落组织的胡族军队,用来对其他被统治各族人民实行军事统治。王文则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