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新世纪小说中的身份焦虑
要特别指出的是,范小青苏州小巷题材的作品,似乎为人们找到了“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中,彭师傅夫妻坐在小巷口等痴呆的儿子彭冬回家,而吉秀水也在为彭冬担心的过程中更加靠近了河那岸自己的家,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回家的路。《回乡记》是范小青钟爱的小巷题材的作品:回乡看到婆婆、奶奶的生活,看到那些自然、平静、和谐的日子,浮躁焦虑的心便找到了依托,母亲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也就找到了。
范小青毫不掩饰对于苏州小巷题材作品的喜爱,她说:“其实我很偏爱我原来的一些中短篇小说”[6]。因而,她时不时总要写一些此类题材的作品,而正是这鹰扬巷、朱家园、六福楼为现代人失落的自我找到了寄托,范小青也以此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态找到了出路。其实,人们一直所寻找的都在那平淡安宁的小巷生活中,在内心的自足与平静中。
心安即是家。范小青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执着的寻找精神,寻找丢失的东西,寻找事情的真相,寻找失落的自己,即使最后寻不到,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真相存在,只要人心获得了满足与安慰,寻找的目的便达到了。最终,苏州小巷里平淡玄远的人生范式为浮躁焦虑的心灵找到了家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人生的睿智,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走向一种心境的淡远平和,这也是范小青将佛禅思想与世俗人生结合的产物。[7]
善良的天性、寻找的精神、苏州小巷的传统生活,范小青不仅在小说中描绘底层人民的身份焦虑,也为挣扎于此的人们指明了救赎之路,为“无根的人”提供了确证自我的道路。
范小青的很多短篇小说都写得轻松诙谐、铺展随意,以一种徐缓的语调叙说着世俗中的琐细人生。范小青的小说以轻松玩笑的笔调描写农民工在城市的遭遇,描写城市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她不刻意渲染苦难,不刻意运用使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技法,却直达现代人生存的最深处,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源于作者对人生的近观与热爱,也源于作者对人生的远观与反思。
注 释
[1]范小青:变(创作谈)[J].山花.2006(01):13-14.
[2]德波顿(de Botton,A.).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
[3]马君雅.城市化进程中身份转换的焦虑——论转型时期都市小说“城市人”的身份建构[D].浙江大学.2012
[4]程德培.变化之中有变化——范小青长篇小说《香火》读后[J].当代作家评论,2012,(01):9-17.
[5]范小青.贪看无边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89.
[6]李雪,范小青.写作的可能与困惑——范小青访谈录[J].小说评论,2010,(05):41-46.
[7]李雪.范小青佛理小说主题诠释[J].小说评论,2010,(0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