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海明威及其悲剧作品探究

海明威及其悲剧作品探究

[作者:5189lw[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海明威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迷惘一代”的悲观和消极色彩典型地存在着。由于战乱而导致了人的自身的失落和理想的失落,由失落而带来的无限的“迷惘”。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及其悲剧作品的研究分析来解读海明威的“硬汉”人格---在悲凉中奋进,即人类精神不灭之所在,人类意识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海明威;“迷惘一代”;失落

海明威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参加第一次战争时还很年轻,由于受当时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与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报名参军,然而眼疾而未能使他入伍。第二年海明威参加了美国人组成的战地志愿救护队,在红十字救护车队中担任司机。上前线一星期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当他拖着负伤的同伴往回走时,又被机枪击中膝部。海明威身上,腿上约有二百多块碎弹片,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前后动了十几次大手术。战争的残酷使海明威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后来他回忆说:“我的身体、心理、精神以及感情上都受到了极重的创伤”。战后他返回了大西洋彼岸的故乡。可是战争的残酷印象,战场上目睹的残忍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都纠缠着他,使他陷入彷徨苦闷的状态。据他的亲属回忆,他参战回来后“不想工作,不想上大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他成了一个没有目标的人”。通行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人生理想等全部被战争摧毁了,他心情苦闷,感到前途茫茫,他躲进狭小天地,试图用爱情、友谊和寻欢作乐来解脱精神上的痛苦,逃避现实。他也试图从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振奋起来,然而消极遁世的思想和放荡不羁的生活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反而使他更加远离生活常规,陷入更深的悲观绝望之中而不能自拔。在海明威身上典型地体现着“迷惘一代”的悲观和消极色彩,这一特色也反映在他的同期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之中。

一、《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

《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大背景,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人类的互相屠杀给青年一代带来的理念的失落、理想的丧失和自我的痛苦与迷茫。这一代年轻人,在光辉失去之后的自身价值无处可寻。亨利和杰克受所谓“拯救国家和民主”口号的迷惑和煽动,都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战争。然而在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饱尝了战争的辛酸、吞食了幼稚的苦果之后,他们都痛苦不堪。这种痛苦一直到战后还在他们心中萦绕,像幽灵似的不肯离去。亨利讨厌看到、听到谈及战争有关的问题,“战争”两字使他不可忍受。他认为:“战争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有勇气的人……”。杰克的痛苦更大,战争中他因下部受伤而失去了性爱的能力,他与勃瑞特相爱,但无法结合,战争给他带来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他对生活感到迷惘、厌倦和颓废,每一次和勃瑞特相见,狂热激奋之间也正是他的痛苦之时,他们苦不堪言。经历了战争的种种苦难,目睹了人类的大屠杀,发现了“民主”“光荣”的欺骗性,书中人物失去了社会理想,找不到永恒的精神支柱,找不到出路,他们感到孤独、苦闷、彷徨和失望,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厌战情绪。作者笔下,大多数人物是厌战的,尤其是士兵,他们憎恨战争,咒骂战争,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有的人逃避上前线,甚至自伤。一名士兵腿部受伤,为不再上前线,故意扔掉固定绷带,以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就是想得到救助而进医院,他又在亨利的授意下故意弄伤头部。有人故意拼命喝酒。出逃的亨利处处都能得到帮助和鼓励,这正反映了战争时人们普遍的反战情绪。在亨利看来“战争没有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拿来埋掉罢了。”而人们正好像是“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烧得焦头烂额,不知往哪里逃”,而“多数都往火里跑,最后还是烧在火里”。因此他“一听到‘光荣’、‘神圣 '、‘牺牲 ' 这些空泛的字眼儿就觉得害臊”。杰克则把战争称为“该死的”。他的举止言行,每一不幸遭遇都会引起他对那可恶的战争的回忆。如果亨利对战争的厌恶是精神上的话,那么杰克则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厌恶,不同的是,亨利逃离了战争而得到暂时的解脱,而杰克则陷入痛苦的深渊,长期忍受着战争的折磨,不能自拔。痛苦使他们思想扭曲,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失去了作为人的乐趣,只有整日借酒消除自己满腹的郁闷。作者笔下的人物几乎全是狂欢之徒,杰克、亨利是这样,阿施利夫人、葛雷非等也是这样。酒是他们每一次聚会、每一个饭局、每一个约会、每一次交谈的中心和必备之物,酒似乎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醉酒则也似乎又是他们所期待的最好归宿。

二、悲剧作品中人物的又一特色---沉迷于酒色

沉迷色性是海明威悲剧作品中人物的又一特色。他们由于痛苦压抑而沉迷于酒色,纵情寻找刺激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他们精神苦闷,生活漫无目的,成天喝酒、钓鱼、看斗牛,有时则沉湎于三角恋爱,进行无谓的争吵。他们行迹放荡,心里咀嚼的却是莫名的悲哀。阿施利夫人在一次大战中失去了爱人。战后侨居巴黎,过着纸醉金迷、恣意放纵的生活,因为“在这种地方谁也不知道要什么”。她和男人鬼混,在咖啡馆里酗酒调情,为的却是忘却人间地狱般的痛苦。柯恩则迷恋热衷于情妇之爱而愤然出走,亨利对爱情似乎是忠诚的,然而故事开始,他也只是认为“性爱是美好的、风雅的,是件乐事”而已。他不想和任何人相爱,更不想结婚,与凯瑟琳的接触也仅是一场游戏,暂时满足一下自己的****而已。这与他的战友是极其相似的。

纸醉金迷、尽情放荡的同时,他们也向旧的传统道德和观念发出了挑战,不仅蔑视传统的道德,而且反对清教徒般的禁色忌欲的生活。凯瑟琳和亨利相爱,并没有要求急于结婚,在她看来,相爱并不意味着婚姻,她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爱,这无疑对维多利亚的传统道德和禁色忌欲的生活准则是一次公开的叛逆。柯恩、比尔等对清教徒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偏见和反感,称其为“该死的清教徒”,并在火车上大胆地向他们发出了挑衅,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或许这就是他们宣泄苦闷的方式。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