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浅论《红楼梦》中的玉石之关系

浅论《红楼梦》中的玉石之关系

[作者:周恋[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贾宝玉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认定林黛玉的,他的爱情生活开始时并不专一。曾因宝钗的体貌而动心,在游太虚幻境时与其云雨的女子——警幻的妹子,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贾宝玉不就认为“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么?而最终贾宝玉疏远了薛宝钗而情定林黛玉,正是因为宝钗爱说“混账话”,屡屡规劝其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导致了贾宝玉的反感,而林黛玉则与其心意相通,互视对方为知己,从不劝贾宝玉去立身扬名。贾宝玉的爱情生活也经历了石性与玉质的冲突,最终弃薛宝钗,也即弃玉质,归林黛玉,也即回复石性。 
  三、贾宝玉与甄宝玉 
  《红楼梦》中不仅有贾宝玉,作者曹雪芹为了更好的突出石玉冲突还塑造了一个甄宝玉。我们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贾宝玉即假宝玉,是真石假玉,突出了其石性的一面,而甄宝玉即真宝玉,是真玉假石,突出了其玉质的一面。甄宝玉才符合“玉”所象征的社会标准。而两人都名宝玉,其在世俗生活中必有其相同之处。 
  小说在第二回就借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际描述了幼年时的贾宝玉和甄宝玉二人身上的相同点。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贾雨村也谈到自己在革职之后这两年游历过程中见到的异样孩子——甄宝玉,甄宝玉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这甄宝玉对于女儿的态度简直和贾宝玉如出一辙,不止如此,在甄家派人到贾府请安时,我们通过甄家四个女人之口得知,两个宝玉不仅名字相同,女儿论相同,连年龄、身段也很相似,模样也是一样的。宝玉只不信,自为是那四人承悦贾母之词,谁知那日中午午睡,贾宝玉就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到自己到江南甄家找甄宝玉,恰巧甄宝玉也一梦初醒,梦到自己到贾府找贾宝玉,见到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哪里去了的贾宝玉。作者写这奇幻的梦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贾宝玉石性的觉醒,去找寻自己真正的本性,象征性地脱下了自己的玉质皮囊,回归了石性。 
  甄贾宝玉虽然在世俗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贾宝玉的本性是石性,甄宝玉的本性是玉性,甄贾宝玉最终必定会分道扬镳。在小说中,贾宝玉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真性情,不肯向世俗教化妥协,保持着自己顽石的本性,而甄宝玉最终是弃石性归玉质。在他第一次真正出场就是甄贾宝玉第一次于现实世界中相见,甄宝玉竟丧失了幼年时的心志,转而崇尚世俗经济之道“后来见过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辜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甄宝玉的一番言论让贾宝玉愈听愈不耐烦,贾宝玉转而把甄宝玉看作禄蠹,二人竟有些冰炭不投。可见,至此,甄宝玉已完全变为玉质,而贾宝玉归于石性,甄贾宝玉就此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蜕变。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甄宝玉当作贾宝玉的一个对照物来写,其实,甄宝玉就是贾宝玉的一个幻象。通过将甄贾宝玉对照来写,突出了贾宝玉渴望找到真实的自我,对自我石性的进一步认识和复归。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红楼梦》以石头从神界跌入俗界,幻化成玉开始,以玉从俗界返归神界复还成石结束,整个过程都以玉和石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在小说中,石代表自然本真,玉代表世俗欲求。主人公贾宝玉最初同时拥有石性和玉质,石性是其本质,而玉质是世俗赋予他的幻象,最终他也抛弃了自己的玉质,还归了石性,弃俗缘,归山林,石性最终战胜了玉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本真的追求,也可以看出作者的顽石情结,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自然人性的呼唤,然而其中所透露出来的宿命观也是小说的一大缺陷。 
  注释: 
  [1][2]王蒙.王蒙谈红说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4.5 
  参考文献: 
  [1]梅新林.“石”、“玉”精神的内在冲突——《红楼梦》悲剧的哲学意蕴[J].学术研究,1992(05) 
  [2]张丽红.玉石冲突与四时转换─—《红楼梦》结构论研究浅探[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02) 
  [3]王蒙.红楼启示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45

Tags: